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计类基础构成课程创造能力培养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迄今为止,困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师的一大难题仍是如何建立彰显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笔者通过尝试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设计类基础构成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观察方法的训练。结果表明: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认为应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以创造性思维研究设计类基础构成,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基础构成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技能职业型应用人才需求倍增,中国高职教育异军突起。其中,设计教育发展令人瞩目。然而,中国高职设计教育发展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办学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并未伴随从“高速”走向“高质”的质量显著提升。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摸索,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现就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基础构成课程改革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基础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各大院校的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即基础构成)成为专业基础课。然而,人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发生变化。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将责无旁贷地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对我们以往的教育体系与方法进行一次反思、梳理、调整,寻求一种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基础构成教学方法,完善这个体系中的具体课程。
一、基础构成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由于高职院校基础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本科院校一直都提出“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思想,自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要求甚为严格,在基础构成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也比较注重基础性理论,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在模仿本科院校时就容易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而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但是内容的设置上就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意义不明确,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更无法把基础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串联发展,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这种教学偏差比较普遍。
2. 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
基础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课程、色彩构成课程和立体构成课程,对于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毕竟本科是四年制,有利于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搬到高职院校使用的话,就显得跨度过大,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等基础构成课程上完了,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知识还没来得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又说要上岗工作了,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结合,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毕业生进入就业岗位后,就业单位对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多有不满,认为他们对知识理解不透,更别说要他们把知识运用到设计当中。
3.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基础构成课程一直使用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手段,任课老师先按照课程安排讲解理论知识点,然后演示技法和布置作业内容,学生就根据要求完成操作训练若干份,一般是以手绘训练为主。虽然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已经丰富了师生的视觉感知,但是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训练,然而学生入学前基本是没有美术功底的,因此完成作业的质量也不高。这种强调单一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更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挖掘者。尤其高职院校学生清楚知道在高职学习的目的是要学到实在的专业技能以便上岗就业,倘若无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无法让他们明确学习基础构成课程的重要性,他们很快就会对这类课程失去兴趣,转而急于求成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4.学生素质不全面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入学方式的变革,招生来源的多渠道,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扩大。大部分高职学生没有美术功底。在学习中,基础相对薄弱,导致造型能力差,审美水平有限,形象思维未得到开发,在课堂中对理论的形象理解能力比较差。
5.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教师的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知识面窄,信息量不足,深度和广度不够,不少专业教师缺乏市场、工程等知识和实践经验。上课缺乏激情,与学生在专业方面交流较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因此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科研水平还有待创新提高。
二、对基础构成课程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在不被常人注意的地方引发思路,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遇到问题,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求答案。既不受现有的知识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是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
(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由一点向四面八方联想,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多更新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和逻辑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习惯于顺着一个想法或者一个主题想下去,苦思冥想几天也构思不出新的设计方案,几乎陷入绝境,这时启发学生按照逆向思维的方式想一下,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可以将猫变成狗,鱼变成鸟,植物变动物,开辟一个新的构思。这样学生或许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横向思维。所谓横向思维方式是指不从正面直接去思考,而是从侧面向左右延伸的一种思维方式。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指出:横向思维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发掘感知阶段的创造性,扩大感知范围,促使注意力由一个点扩展到多个点。这种横向思维的看法是解决问题时,故意暂时忘却原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想法,去寻找原本不会注意的侧道(即另一思路)。所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横向思维方法,在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有时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独特艺术效果。
2.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方法
(1)观察方法。在观察方法训练时,可先观察一个具体物象,学生可能刚开始会对这个物象感兴趣,进而启发学生从整体的形态出发,分析物象的外在形态和结构的构成关系。按照包豪斯设计理念的主张:“观察事物应尽量简化最简单的几何图形,这种以几何形体构建的结构具有理性的逻辑思维,更能体现出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设置主题训练,观察自然界中的物象,发现自然形态和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点、线、面元素,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抽象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对物象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这对于我们今后能否成功地进行设计创作至关重要。
(2)观察角度。你的构思如何能与众不同?在我们构思初期,观察角度越奇特、新颖,就越会有好的创意产生。当我们观察某个物象时,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绪向外拓展,让思绪超越常规,采用多方位、跳跃式地思维基点,这些基点代表了思维的要素。要善于从平凡的自然生活现象当中,发现美感因素,可采用横向、纵向多角度进行观察。
为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当中去写生;到图书馆去拍照;在教室摆上几组静物等等。正如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所说:“观察自然是艺术家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伟大的雕塑家对艺术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一个具有强大阵容且势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但在目前全国扩招形势下,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老师数量并未明显增多,师资力量缺乏。对此,我们采取扩大师资队伍的同时,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流的设计师组成一支精干的校外教师队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了解设计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高学生危机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鼓励教师到公司、企业参与设计实践,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相关行业的专家。对于新教师应进行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思维、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以老带新”活动,促进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由“高速”发展向“高质”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担任色彩构成课程的老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努力构建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
参考文献:
[1]过山.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4)
[2]苏子东.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3)
[3]任冠楠.浅谈三大构成课的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
[4]姜佳薇.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如何改革和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