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应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应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要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用自己的数学方法与思维去开展体验学习,这样才是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亲历探究、运用知识以及反思学习的全部过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运用过程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是经验的积累过程,让学生在做中悟,悟中学,喜欢数学的情怀从中产生。

1.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现实背景出发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就能明白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有亲切感,自然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从而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后可以设计以下练习:小敏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3分钟),整理床铺(2分钟),洗脸梳头(8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她早上7时35分必须从家里出发,你认为她最迟什么时间应该起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还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要求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小组讨论后认为可以调整活动步骤,整理床铺、洗脸、梳头、上厕所可以与烧饭同时进行,这样完成所有的事情需要35分钟。小敏最迟可以7时起床。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利用学生的现实经验与教学内容发生交互,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如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书店画面)画面中小明带了41元钱去买书,他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12元),又买了一本《365夜故事》(8元),让学生看后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1:他花了多少钱?口答:12+8=20(元)

学生2:他还剩多少钱?

请学生自己进行计算,不同算法展示并说明算理:

算法1:41—(12+8)=41—20= 21(元)

算理:先计算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带去的钱减花去的钱,就是还剩的钱。

算法2:41—12—8=29—8=21(元)

算理:先算出买了《安徒生童话》这本书后还剩多少钱,再减去《365夜故事》这本书花的钱,就是剩下的钱。

再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得出:41—12—8=41—(12+8)

再让学生试试是否还能找到像这样的等式。

学生自己写写具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同桌进行验证,反馈后找出规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提供了学生在生活中曾经经历的场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答,发现规律,验证规律,从而发现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几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反作用于生活,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被广泛的应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的激发,从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加减与乘除混合两步计算》时,创设生活情境:玲玲一家三口一起去吃肯德基,三人各要了一份套餐,每份套餐20元,付账时爸爸付了一张100元,可找回多少元?

学生:可找回40元。

教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吗?自己列式算一算。

学生列式:100—20×3

=100—60

=40(元)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进而让学生猜想加法和乘法混合、加法与除法混合、减法与除法混合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如果缺少数学的规定,我们还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吗?

二、让学生亲历反思学习的过程

数学教学必须创设便于学生探索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积极解决问题。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感受、体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体现过程性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关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中,要力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学生操练”的传统教学模式,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及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的过程。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强调学生学会用数学方法去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要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去积极有效地思考,促使学习活动有效深入地展开。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从而认为学习不是难事,学习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

总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然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常常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等有限,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我们要让学生亲历问题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运用过程,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