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柘荣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柘荣县确定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生态县的思路,县里通过统筹安排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使柘荣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让柘荣蓝天白云常有、青山绿水永驻、空气更新鲜、景色更怡人。经过努力,柘荣县被国家批准为“第八届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现有三个省级“生态示范乡”,四个省级“有机食品基地”,一个市级“富源生态自然保护区”,双城镇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也通过专家评审,有10个生态项目纳入省生态建设储备库。柘荣正逐步向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闽浙后花园”迈进。
“鱼”和“熊掌”的思辨:经济环境两相宜
发展经济上有一个悖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难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要发展经济就有环境的污染,要保护生态就影响经济发展,二者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柘荣县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与发展闽东药业城的生动实践,正在破解这一悖论。
柘荣是个山区小县,全县人口10万,要使全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必须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必须要发展工业,对于一个交通不便、资源缺乏、人才不足的山区县而言,招商引资谈何容易,承受浙南山区产业转移,转移来的是否只能是污染企业呢?柘荣县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在思考中,他们选择了运费少、污染小的药业,也选择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柘荣县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药材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尤其是“柘荣太子参”是全国闻名的药材,在中国药材市场享有盛誉,1992年“柘荣太子参”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柘荣县因势利导,决定下大力气培植药业支柱产业。县里专门成立了药业领导小组,制定构筑“闽东药城”总体发展目标,出台了《关于扶持制药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了药业发展资金,每年筹资100万元,连续5年扶持药业发展,为全县药业产、供、销全方位服务。如今,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闽东动物药品厂、福建天人药业有限公司等4家药厂共同挑起了“闽东药城”。2007年完成药业工业产值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3.6%。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县里凡有引进重大项目,都要求环保部门提前介入,并认真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柘荣县曾多次组团去招商,每次都有环保局负责人及有关专家随团前往。县主要领导明确表态,不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凡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项目,坚决不能引进。去年初,浙江省某县10多家小制革企业有意落户柘荣县,据测算,该项目上马后年产值达3个亿,然而,制革业属重污染行业,县里认真倾听环保部门意见,作出理性的选择,对这个项目给予否决。
生态环境的保护却成为药业企业的强磁力。日前,在柘荣县药业工业园区,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40多亩的福建天人药业有限公司现已投产。该企业为省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设计先进、布局合理,符合GMP标准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
山和水的精神:人与自然相和谐
柘荣龙溪横贯城区,被人们喻为柘荣的“母亲河”,原来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老百姓意见很大。对此,县里多方筹措1000多万元,完成两岸防洪堤砌筑和下水管道铺设,河床清淤,加强了龙溪源头治污,在溪里投放数万尾红鲤鱼,形成“堤固、岸绿、水清、河畅”的亮丽美景,龙溪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龙溪城区河道生态水环境的良性循环,成为全省最大的名副其实的“鲤鱼溪”。
柘荣县的工业园区原来设在龙溪的上游,为了保护龙溪,县里把它迁至下游,对于环境的热爱,柘荣人民称得上是费尽心力。
前几年,柘荣县在城关中心地带开辟了一片土地搞仙屿公园建设。一些同志不理解,说为什么不搞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可以带来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但柘荣县的主要领导为了给老百姓创建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排除干扰,毅然进行了仙屿公园开发,改善了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已在福州经商多年、资产超亿元的林先生,2008年在柘荣城区购地买房,建起了别墅,他说:“柘荣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绿,人文气息浓厚,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很舒心。”城市变美了,人气也旺了,到柘荣来投资兴业的人也多了,柘荣县的房地产也卖得红火了。
城与乡的统筹:好城关领着农村跑
深秋时节,天蓝水碧。在柘荣县城关前山省级优秀住宅小区,一排排红瓦白墙的农家小别墅掩映在绿树花草之中,门前是龙溪的潺潺流水,屋后是绿地凉亭。如果没有人介绍,你根本想不到,这里是柘荣农民的别墅。
而在离城关12公里的偏远山村――富溪镇东山村,只有到农忙季节,村里才热闹起来。你也根本想不到,他们是城里居家、乡下务农的柘荣县新一代农民。
早在印年代,柘荣县便抓住城关地势开阔平坦,104车道横穿而过、来往车辆多这一特点,把城关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提倡各乡镇集体个人到城关办企业,县里帮助解决土地问题,人员户口不变,税利交回本乡。他们这一招,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较短的时间,首先把城关这个龙头搞活了。从农村新迁进1万多人,聚集了全县35%的人口,城区面积从1998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2平方公里,城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5%左右,结束了“小小柘荣县,三间豆腐店”的历史,初步形成了“小县大城关”的格局。
在做大城关的基础上,县里便提出要建设“好城关”的思路,开展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的“三创”王作。多渠道筹资投入“新、绿、亮、洁、美”工程,整治龙溪、兴建仙屿公园,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发展城关,柘荣县并没有忘记农村、农业和农民,而是“跳出农业抓农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建立了口挂乡、局挂村、干部挂钩贫困户的扶贫工作机制,每年筹资1000多万元投入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太子参是柘荣的传统农业,县里因势利导,着力在品种和品质上做文章,2002年“柘荣太子参”获国家工商局证明商标使用权。2003年县里提出建设太子参GAP基地,2005年已顺利通过国家论证。解决太子参的卖难问题,一直是柘荣县领导的一块心病。2002年柘荣狠下功夫,筹资建设了太子参专业市场。太子参专业市场开业一年来,运转良好,上海、安徽、浙江等地客商踊跃争订店铺。柘荣县还进一步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吸引各地客商进入集贸市场,汇聚周边药材,壮大总体规模,形成产供销链条。如今,太子参已成为柘荣农村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达3.2万亩,产量4900多吨,柘荣逐步形成了全国太子参生产中心和专业市场。
山高雾浓的气候特征,使茶叶生长得天独厚,茶叶香浓味醇。柘荣县的决策者经过深入调研,决定改变过去散糊椒粉的形
式,集中力量扶持茶叶优势产业发展。连续5年,每年筹资20万元,免费为群众提供茶苗,政府的扶持使该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其中“仙岩雪峰”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天禾茶叶通过国家有机茶论证,“彭山翠芽”获得“福建无公害农产品”。全县茶叶面积达3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基地1.6万亩,乌龙茶面积达1000多亩,形成了“半县药材半县茶”的局面。
如今,柘荣县的生态农业已经起步,乍洋乡有机乌龙茶、宅中乡有机食品、英山乡药用植物三尖生产基地被列为省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和全省竹业开发示范县。
虚与实的响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柘荣县把发展社会事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大力组织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柘荣县的领导始终认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把教育工作摆在经济优先发展的位置,先后有84名党政领导担任学校的名誉校长,多渠道筹资600多万元,奖学基金300多万元投入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乡镇比经济,单位比服务,个人比奉献。柘荣县始终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柘荣县每年通过开展乡镇经济量化考评、“最优”和“最差”单位、“十佳公仆”、“十佳企业经营者”、“十佳村干”等评选活动,激发了全县各乡镇和县直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在经济建设中,柘荣县不仅注重发展,更重视保护,努力挖掘民间艺术,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2001年获得文化部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评话灯谜),出版发行了《袁秀莹剪纸作品集》,建设了“柘荣民间艺术馆”及民间剪纸产业发展中心。剪纸、布袋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柘荣县开展的生态县建设、“小县好城关”建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提高了知名度,改善了投资软环境,许多客商就是冲着柘荣良好幽雅的环境才来投资的。如今县里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县,休闲避暑城”的思路,正是发挥柘荣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生态保护好的自然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融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休闲避暑旅游区,使旅游产业成为柘荣县的一个新兴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