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板块轮动中的艺术收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板块轮动中的艺术收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明 今天被们就艺术收藏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金融风暴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当代艺术领域作为当于艺术收藏的主流市场,很多业企藏家开始对艺术品投资产生了疑惑,您作为业内的资深人士,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林松 刚开始的时候,当代艺术在整个艺术市场并不占特别大的版块,和传统的近现代书画、古画、古董没法相比。即便它的市场份额却从以前百分之十以内,一下拓展到百分十几到百分之二十几,从价位上来讲也不是最贵的。另外,从历史角度讲,它也不是最长的。当代艺术市场从04年之后开始走强,首先就是因为以前太便宜了,所以它经历了一个极速的膨胀过程。其次,当代艺术跟人的距离非常近,最远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刚开始,近到这几年身边的事,所以它的历史价值非常重要。我认为这段历史是100年以来几个最重要的转折时期别重要的一段,是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是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所以这些艺术品忠实地记录了这些转变,有着它相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因为当代艺术市场价格低,市场份额小,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涨得特别快。另外,由于当代艺术市场才几年时间。所以让人感觉上爆涨得特别厉害,然后一下跌得很快。表面上看好像是这样,但我觉得基本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改观,该贵的还是贵,那跟风的肯定就下去了,这是市场的一个正常调整。我一直持一个观点,就算没有金融危机,它也得调整,这就是版块轮动。

陈明 当时炒得很贵的艺术品,现在已经没有那么高的价格了,刚才说的这种迷惑,是藏家觉得自己手上的东西是不是不那么值钱了。但是按你刚才说的,主要作品还是那个价位所以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还是会有一些浮动,对吧?

林松 对。当代一些代表性艺术家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尤其是90年代的一些作品,比如说有些艺术家成名时候的作品都还是很坚挺的,到了2000年之后的作品,如果说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或是说有一定重复性的东西,它的价钱可能会低。那如果您没好好选择的话,买到了一个近期的作品,和前面比较早的代表性作品,价格差得肯定会很大,这个就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段买的。比如说,中国市场尤其当代艺术市场时间很短,很难近距离观察,所以不能让这些人马上去懂怎么选择,当然确实也有选择错误的,但是我觉得这些艺术家如果再重复自己的话也是个危险。他们能不能突破自己?因为他们有好的条件,有好的市场和收藏,有很多的粉丝支持,那么他怎样转身,怎样升级,怎样升华,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后面还要更大进步的话,我觉得这个市场该怎么回来还得怎么回来。我最近注意到一个例子,就是周春芽。他的作品就是以前涨得特别快的,但也是因为他的画特别多,然后市场就又下来一些了,但最近拍卖又回去了。当然可能一张画并不代表什么,但是我觉得它还是会有一个公证的认可。但是真的有些东西我也觉得太贵了,咱们都希望说物超所值。这个价格如果有背离艺术价值就肯定会下来。所以我觉得还是要选择好的作品,这个是最重要的,越好的东西越贵,但风险反而会越低。

陈明 能买到顶尖代表作的那部分藏家为数有限,那么另一部分藏家,也就是拿不到画家的代表作的那些藏家,他们怎么去收藏呢?

林松,我觉得一是在自己买之前,多咨询,多研究,多花时间看,了解行情,然后再决定是否买卖,既然没有先入市的机会,那跟风是特别需要警惕的。无论是为了收藏,还是投资艺术品,它永远有机会,比如说有些作品价位目前已经很高的,你可以看它的未来性,经典作品的价格以后会更高。还有就是年轻艺术家,比如说未来的张晓刚,未来的方力钧。我们可以看很多画廊,包括它的一些展览等这些履历,因为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观察的,不是简单的贵与便宜的一种决择,你可以去研究它去考查它,可以看它好几年。还有要看到艺术家成长的轨迹。像这些已经成名的,如果说是价钱合理的话应该都可以买了,因为它毕竟是美术史上发生过作用的一张画,或者说是一个人,或者说它是一个符号,那就只是看价格公道不公道了。反而我觉得,就现在是有些可以买的,包括我接触到的一些人也好,高的时候也买过,现在还在买,那时候买确实很紧张。天天创新价,现在就是真正喜欢的人还在买,这个时候反而他会很开心,因为不是那种混乱的价钱,并不是非得要把它砍下来,整体上就是心态趋于平静,买的和卖的都比较正常化,所以相对来说还能买到好作品。至于说像美术馆级别这种早期代表作,可能在博物馆或大收藏家家里出不来了,确实是很难得,也许只等以后通过拍卖拿到。但一般性的作品在市场上还是找得到的。

其实,金融危机刚开始,直到去年上半年艺术品价格确实是受很大影响,但到了下半年就恢复得还挺快的,拍卖上也能看出来,还有就是说最近又回到像以前一样,古代的和近现代书法又开始贵了,就像另一个轮回又重新开始一样,此消彼长。当然还有一些就是我觉得比较厘定的,比如像蔡国强、徐冰,我觉得他们更观念和更国际性,也更讲究博物馆和国外美术馆的体系。市场上也有拍卖,也都卖得不错,但是没有爆涨爆跌,所以我觉得是比较稳健的几位艺术家。

陈明你们画廊做为一个商业机构,在市场的波动当中,会做哪些相应的调整?

林松每个画廊的状况不一样。大部分画廊金融危机以来交易还是特别困难的,像年轻艺术家这块就比较明显。年轻艺术家本身没有那么大知名度,价格体系也不是特别的清楚,在市场好的时候呢,都能跟着卖得挺好的。那个时候我就对这种爆炒的行为比较抵触,我觉得你该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你要是不值这个钱,回头人家该说你当时卖六十万现在这人只值二十五、三十万,这样商业信誉就受损了。所以我就没有做那种爆涨爆跌的艺术家,反而比较稳。

陈明 你的意思是说在前两年艺术品市场很好的时候,重量级画家的作品在你这儿并不跟市场上的价格特别等同吗?

林松 没有,因为这个市场以己之力是无法左右的。当时你去找张晓刚或者曾梵志,他能给你画就不错了。另外它也是水涨船高,它火的时候供不应求了,他也不能说对你够意思就5折给你,这不大可能。你在这个上升的过程里面,自己是控制不了的。但是我能控制的是年轻艺术家,我不希望年轻艺术家一下上那么快,最后是你挣钱了,把我搁里头了,这种就是没有商业信誉了,以后就不会有更好的回头客了。这些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我们都私下交易过,那就是完全以生意来对待它了,你需要我以合理价格给你买到,尽量比市场价要便宜,否则的话专家的身份体现在哪儿呀。当整个市场处在缩水或者调整的情况下,年轻艺术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对市场有怀疑,信心受到挑战,我还是说要等一等,看一看,观望的心态比较重要。所以

年轻的画家,除了那种真正特别好的,真是家觉得有很好的未来性的,其它基本上也就不好卖了。我们有几个画家,一直还卖得不错,因为我们火的时候也卖这价钱,不火的时候也卖这个价钱,人家觉得还值,所以一直还能持续卖。我觉得开画廊的话,还是要讲职业道德的。

陈明 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一个挺奇怪的现象,我听到很多人抱怨过,中国不像外国有完整的机制,中国有很多画家直接就拍卖,还有很多藏家,只在拍卖会上买作品,国外很多藏家习惯在画廊买。中国就把画廊这个专业机构的作用给淡化了,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是画廊做的工作不够呢,还是由于市场的这种急涨,来不及有这个过程,而忽略了你们这个环节呢?

林松 对,你说的这个是一个特别准确的判断,就是因为中国当代市场太短,它是个倒着来的过程,拍卖更像是广告,我创造一个价位,一个纪录,然后带动画廊的销售。其实正常的市场是先从一级开始,你有了一个好的稳定客层,然后你的代表性作品开始拍卖。看国外的拍卖,艺术家近三年创作的作品很少能在拍卖上看到,因为它要经过一个循环,然后再有些好东西出来,经过拍卖进行第二次销售。中国的拍卖公司是很强势的,它代替了画廊的功能,它的聚众效应,指标性的作用,新闻效应都存在,导致它变成了最重要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市场刚刚开始,不成熟,需要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存在,更容易把一个板块或者说是市场弄得更加繁荣,所以这也是一个特别实际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但终究需要补课。画廊是基础,有桥梁的作用,没有画廊在中间对基础藏家和艺术家的最基本培养的话。没有这个金字塔底座,也不会有高端的收藏家和更好的艺术家出来。源源不断才能循环,市场仅留那几个人的话,这市场就转不动了。没有新鲜血液进来的话,艺术家或是藏家的新鲜血液都没有的话,那么,这游戏就没法进行了。所以。我觉得画廊这一课是需要补的,它做的是基础工作,不像拍卖见效那么快,但它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和桥梁,所以我觉得画廊的价值会慢慢突显出来的。艺术家经过心态上的调整,经过这一轮的起伏不会那么急功近利了,然后这些画廊经纪人也不那么盲目了,拍卖公司也没必要那么急功近利,必须要在买和卖之间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我看到国外有的拍卖公司和画廊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因为它们是一个竞争关系,因为好的大画廊的存货和它的客人不比拍卖公司差,它就是一个比较平衡的发展,均衡的发展。我认为画廊的从业人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现在能卖这么贵,以后应当更贵,但是你不能透支未来,这么快的话要付出代价的。我希望中国不要这么恐慌,那你说恐慌是谁造成的呢,那不就是你们给忽悠的嘛。因为一点小利和一点短线的行为,影响一个长远的生意的,得不偿失。所以我认为画家,拍卖公司,画廊,现在可以静下来想这个事情。

陈明刚才你说到培养买家市场和艺术家建立一个基础,这是画廊的作用正好我也提出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买家来发现新的艺术家?

林松 我觉得最佳捷径就是跟一些拍卖的专家,或者一些好的画廊的负责人,多接触多了解,然后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观察他推荐的这个艺术家,当然也不能完全听一个人的,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听谁的呢?我相信时间能检验一切,真理还终究是真理。

陈明 就我接触的一些情况来看中国有这样一个现,有些藏家突然有了一笔钱,看到别人在买,真是着急,恨不得这钱我一年就要给它花完,都要赶紧去抢,觉得晚了就抢不到好东西了,所以就会断了跟专业人士慢慢接触慢慢了解的这个过程,而是直奔主题。不像国外藏家,是长年养成的一种习惯,仿佛这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林松 我觉得这主要是他对艺术了解得少,才会这么勿忙地下判断,或者说充满热情,特有魄力。从正面来讲,市场是需要这种人的,因为他对市场的这种介入会让市场更繁荣,但是就像我说的,有钱人也不是傻子,他不会永远当冤大头买那最贵的,吃一次亏两次亏,不玩了不就完了嘛。如果是以一个比较正常的收藏或投资心态的话,就不会那么盲目,不懂的时候可能我去买了,我不能同样的错误犯十回,否则的话钱早就败光了。我觉得艺术保留时间越长,它的利润才会越高,现在倒买倒卖的话呢,是搬砖头,搬来搬去能搬多少钱啊。实际上从赚钱的角度上来讲,艺术品是有暴利,有暴利的话你就要买那完全经得过考验的,稀缺资源的。贵也不怕,一些很难得的国宝之类的,这种东西再贵我觉得也没事。像齐白石、李可染,以及古代的大师作品,我都觉得是严重低估了,早就可以拍一个多亿了,凭什么当代艺术能卖好门千万,它才卖几十万门百万,那些东西以后会更贵。最近的拍卖上已经证明了这点。

陈明 你刚才说到一个词,叫板块轮动,之前轮动至4当代艺术板块,所以一下被炒得很高,可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传统艺术品,反而没有成为一个热点,这是一个投资的机会吗?

林松 对,我认为一切投资是以价值为前题的。

陈明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像大资金介入,因为前面像吴冠中炒完了,接着就到刘海粟了,会不会这样?

林松 这有一个难点,因为他东西少实际上你控制不了这盘,当代艺术为什么大家有时候会担心嫌疑炒作,因为这艺术家在身边,近,它能够跟资本达成某种默契,像达明赫斯特,你说有没有炒作,肯定有,因为他很容易跟财团达成默契,制造一个偶像,制造一个明星出来。这画家都去世了,画要么在博物馆,要么在美术馆,家里也没几张,突然出来一张好画,是大家都要买的经典的东西,那肯定会很贵。所以这个东西就跟古画古董是一样的,这种被历史忽略的老艺术家们,和一些发生过影响的重要的艺术家们,肯定是有很大的投资利润回报的。我最近看到关良、刘海粟,吴作人、颜文梁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家的作品都特别贵,了,就像以前当代艺术家突然翻了十倍这种感觉,我觉得还是一个价值的认可与回归。

陈明 我看到你们画廊做了很多新的艺术家,你对新的艺术家是怎么判断的?你们很有信心吗?我问过很多藏家,为什么不买一些新的艺术家作品,他们觉得寻找好的年轻艺术家像大海捞针,新艺术家有可能半截不干了,或者风格转变,这种风险,你们是怎么看的?

林松 这些担忧画廊不能回避。如果对方不是一个种子选手或职业选手的话,画廊不会签约与他合作,因为画廊是先投入的,如果这帮人不干了画廊就全砸里头了。

陈明 以前我知道画廊是先投入,经过之前的危机,画廊还是先投入吗?你所指的这些投入是给画家做展览,或者包装,出书,还是直接买进作品?

林松 专业的画廊都是先投入的,因为它要保证画家的艺术创作生活和基本的开销,所以要签约,然后才会很卖力地去推广他,――做展

览,大力去宣传他。我觉得画廊和画店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得有签约画家。画廊的核心资产是什么,就是要有好画家,有好画,你没有这些,把这些大师都卖光了,那你卖谁呀,所以还是需要和画家有长期的契约关系。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或是画家成长的角度来讲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契约。正因为画廊要先投入,他才会先筛选,艺术家有没有改行的风险,艺术风格能不能经得起推敲,是不是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有没有一个未来的潜力,等等。画家和画廊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它要把前期的风险都规避掉,然后还要有一个三到五年的推广期,不能说马上就能卖出钱,他要从没名变有名,没人买变成有人买,这需要过程。这些大师都是从年轻过来的,都是从一拔一拔年轻画家中大海捞针中捞出来的。我自己的画家不管说是离开我的还是继续合作的,有的都合作都六年了,有合作三年就过去的,但是都保持良好的友谊,因为首先是艺术,第二就是说你的感情,第三就是你对他要量身订做,每个人都不一样,你不能按统一的模式来,他是个高级选手你按一种方式来对待,这哥们儿不行,你非得说出他行,你给他翻十倍翻一百倍的,最后你就变成一种骗子的角色了,那么最后画家也会怪你,藏家更会怪你,所以我觉得遇到好的你就要大力推广他,有的会遇到发展瓶颈,你要想尽办法去解决他的问题,帮助他,控制这种时间也好,空间也好,不能说―刀切,我觉得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前提。

陈明 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画廊作为一个培养本土画家,本土艺术的专业机构,它是否同时肩负着把中国画家推向国际,向国外传播的使命,这一块你们是怎样的想法,做了什么?

林松 我觉得这个是国内画廊大大不足的一点。我们不能说外国的标准变成中国的唯一的选择标准,也不能说中国的标准就是全世界的标准。我觉得是要在互动过程中建立一个更开放更国际化的艺术判断标准,我们有些东西绝对是闭门造车的,但有一些外国的这些审美价值标准,在国内也是很难落地的。所以我认为找到自己的收藏价值判断标准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标准,你收藏就会有参考,有体系,才不会有刚才说的盲动和混乱。我们选择的是符合中国审美标准的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艺术家机制,并予以大力的推介,小到艺术家的个展大到综合展,都邀请专业的策展人和艺评家参与。在海外推介这方面,我们一方面整合已有的海外资源,与海外画廊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努力地拓展新的客户与资源,通过参与国际高端艺术博览会和参与协助一些海外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的策展工作,把我们的年轻艺术家逐步推向国际,让海外更多地了解到充满活力与变化的中国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