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咀嚼/咬文嚼字

对称/称心如意

矿藏/东躲

B. 蒙骗/蒙头盖脑

结实/结党营私

中意/中流砥柱

C. 氯气/绿肥红瘦

盥洗/沸反盈天

谬误/未雨绸缪

D. 内疚/寻根究底

妩媚/抚今追昔

孝悌/感激涕零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出口退税增量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担后,是否会引发新的欠退税以及跨地区收购出口受限等问题,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B. 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

C. 青灰色的方形地砖,原木色的一组藤椅依稀有些斑驳,客厅右侧那面墙边放置着的同样刻画着岁月痕迹的书橱,古气中渲染出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质。

D. 人类最好的东西以前多以文字载体为主,电影问世以来,成为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富有综合营养的精神食粮之一。

3. 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已达26亿,异地高考被认为是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一大举措。目前,已有15个省市要在年内出台相关的异地高考政策。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5分)

漫画内容(2分):

漫画寓意(3分):

4. 年度汉字评选,是使用汉字地区的一项评选活动。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选定一个汉字

反映全年焦点。年度汉字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2010年年度汉字为“涨”字,2011年年度汉字为“控”字。2012年年度汉字是“争”字,请阐述理由(不超过50字)。(4分)

理由: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第2页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傅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人,中书侍郎尧俞从孙也。年十八,登进士第。蔡京在相位,闻其名,遣子鯈往见,将妻以女,拒弗答。调青州司法参军,历永平、淄川丞,入为太常博士,迁兵部、吏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十月,接伴金国贺正旦使。是时,金将渝盟,而朝廷未之知也。察至燕,闻金人入寇,或劝毋遽行。察曰:“受使以出,闻难而止,若君命何。”遂至韩城镇。使人不来,居数日,金数十骑驰入馆,强之上马,行次境上,察觉有变,不肯进,曰:“迓使人,故例止此。”金人辄易其驭者,拥之东北去,行百里许,遇所谓二太子斡离不者领兵至驿道,使拜。察曰:“吾若奉使大国,见国主当致敬,今来迎客而胁我至此!又止令见太子,太子虽贵人,臣也,当以宾礼见,何拜为?”斡离不怒曰:“吾兴师南向,何使之称?凡汝国得失,为吾道之,否则死。”察曰:“主上仁圣,与大国讲好,信使往来,项背相望,未有失德。太子干盟而动,意欲何为?还朝当具奏。”斡离不曰:“尔尚欲还朝邪!”左右促使拜,白刃如林,或捽之伏地,衣袂颠倒,愈植立不顾,反覆论辨。斡离不曰:“尔今不拜,后日虽欲拜,可得邪!”麾令去。察知不免,谓官属侯彦等曰:“吾死必矣,吾父母素爱我,闻之必大戚。若万一脱,幸记吾言,告吾亲,使知吾死国,少纾其亡穷之悲也。”众皆泣。是夕隔绝,不复见。

金兵至燕,彦等密访存亡,曰:“使臣不拜太子,昨郭药师战胜有喜色,太子虑其劫取,且衔往忿,杀之矣。”将官武汉英识其尸,焚之,裹其骨,命虎翼卒沙立负以归。立至涿州,金人得而系诸土室,凡两月。伺守者怠,毁垣出,归以骨付其家。察自幼嗜学,同辈或邀与娱嬉,不肯就。为文温丽有典裁。平居恂恂然,无喜愠色,遇事若无所可否,非其意,崒然不可犯。恬于势利,在京师,故人鼎贵,罕至其门,间一见,寒温谈笑而已。及仓卒徇义,荦荦如此,闻者哀而壮之,时年三十七。乾道中,赐谥曰忠肃。

(选自《宋史》,略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或劝毋遽行遽:仓促

B. 迓使人,故例止此迓:迎接

C. 太子干盟而动干:联结

D. 且衔往忿衔:怀有

6.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朝廷未之知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今来迎客而胁我至此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 当以宾礼见,何拜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方为

D. 命虎翼卒沙立负以归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傅察是中书侍郎尧俞的堂孙,十八岁时考中进士。蔡京在相位时,听说他的大名,派儿子蔡鯈去见他,打算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傅察拒绝没有答应。

B. 宣和七年十月,傅察奉命接待、陪伴金国前来祝贺新年的使者。这时金国将领违背盟约,但是朝廷不知道这种情况。众人劝阻他不要去了,但傅察决定继续完成使命,依然前往。

C. 金国太子斡离不的随从想强迫傅察拜见他们的太子,有人就拽着傅察想强迫他伏在地上拜见。傅察的衣服都拽翻过来了,但他昂首挺立,没有屈服,反反复复与他们论辨。

D. 斡离不担心傅察被劫走,再加上心怀以前的愤怒,就把他杀掉了。将官武汉英命令虎翼士卒沙立焚烧了傅察的尸体,背着他的骨灰回去。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受使以出,闻难而止,若君命何。

(2) 若万一脱,幸记吾言,告吾亲,使知吾死国,少纾其亡穷之悲也。

(3) 恬于势利,在京师,故人鼎贵,罕至其门,间一见,寒温谈笑而已。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第3页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②,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③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①舍人:本意为宫内之人,唐代为皇帝亲近之官,实际权力范围很大。②上林:上林苑;紫禁:皇宫。③长乐:唐宫殿名。

(1)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分)

(2)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修辞手法?(4分)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游山西村》)

(2) 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

(3) ,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4)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5)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韩愈《师说》)

(6) ,靡有朝矣。(《诗经·氓》)

(7) ,来着犹可追。(《论语》)

(8) 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第4页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数数在记忆里生根的旧居

郭韶明

①有的时候,你想传递一种体会,结果发现对方根本无从插话。也有的时候,你觉得那种体会只是自己的,说出来却发现,它是大家的。旧居这个话题,属于后一种。

②所有的旧居,都是相对于当前的住所而言的。你小时候住过的已经不存在的老房子,你刚刚搬离的那个新小区,从现实意义上讲,都是你的旧居,属于已经翻过去的那一页。

③数数那些在记忆里生根的旧居。

④你记得的童年片段,多数时候与环境密不可分。所以,当你描述旧事的时候,总是会带出一些旧居的气息,屋里什么布局,书桌怎么摆放,那个记录你身高的标尺画在哪个门上……你甚至下意识地,在以后的家里复制了相似的格局,你觉得家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等你以后有机会参观各种风格的家,会发现那些你想象的理所当然的家的模样,并不真的存在,不过是老房子里的一些记忆,给了你强烈的暗示。

⑤这个旧居通常不是你独立的家,可能是大学里的宿舍、你和朋友合住的房间、你借宿过的某个地方,总之,在任何人看来,那不过是一场萍水相逢,可在你这儿它是一个重要节点。你和老朋友坐在一起,一说就是许多年前住着两家人的那套房子。你毕业十年的时候带着小朋友在宿舍前合影,郑重宣布:“这是妈妈曾经住过的宿舍。”你还指着一栋旧楼,认真地告诉十几岁的女儿,“你就出生在这儿”,你没留意,女儿戴着耳机根本没听到。

⑥尽管现在看来有些潦草,但那是你在一座城市最初的停靠点,所以,它的角色是里程碑式的。我就无数次地听老妈说起我们的第一个家,那种描述,比任何一个后来住过的房子都要细致饱满。 “什么时候能有这么个地方,让我自由发挥。”许多年后新一轮的换房活动,大家只在网上互相通报消息,再也没有当年暖房,那么多人坐在一张地毯上的拥挤与热闹。

⑦对能够说出来的旧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这个态度很微妙,身在其中的时候,你很难看到自己对一所房子的真实感情,你甚至觉得它毛病很多。只有当离开成为预期或者已成既定事实的时候,你才有心情去体会。

⑧不久前因为顺路,和一摄影师同车。

⑨一个大男孩,一顿饭吃得匆匆忙忙,要赶着回家“给媳妇做饭”。你不回家她还不吃了?我好奇。男孩一席话说得我顿时哑了口,“我媳妇的老爸是铁路系统的,经常要去这个城市那个城市,她从小就没有家。她说,住过的那些地方,是房子不是家。”所以,他想给她家的感觉。而这个家,是每天回去做饭给她吃的,实实在在的家。

⑩这个貌似不靠谱儿的80后男青年,坐在晚上8点钟的出租车上,心里想着的,是媳妇还没吃上的晚饭。他们现在租住的是郊区的一套一居室,即使是这样的地方,他依然坚持让它有家的模样。我不知道有一天当他们搬离的时候,媳妇会不会对这个旧居产生“家”的概念,我只知道,有人会在半个小时后放下摄影包,系上围裙。

(选自2012年11月06日第12 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1. 文章开头谈到“传递一种体会”时的两种情形,请问旧居这个话题属于哪一种?为什么?(4分)

12. 依据文意,概括“那些在记忆里生根的‘旧居’”有哪几类。(6分)

13. 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 说说文末写摄影师回家为媳妇做饭的用意。据此探究“家”的深刻内涵。(6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第5页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文化,从阅读开始

王国华

今年深圳读书月的主题是“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文化城市,为什么不是从唱歌开始,不是从画画开始,也不是从广告创意开始,而是从阅读开始?不是其他门类不重要,而是阅读具有基础意义:无论你学书法,学音乐,还是学设计,哪一样不需要阅读?即使实体书店和纸质书完全消失,你总还得从网上买书、看电子书,流通渠道和载体的变化改变不了阅读的启蒙性质。

文化从阅读开始合情合理,我尤其看重阅读所代表的沉静。生活越喧嚣,人们就越渴望一份宁静,阅读正是走向宁静的重要途径。“读书月”这类活动,在不打搅读书人的宁静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了阅读上的方便,它不是长期的鼓噪,而是一个小小的定期到来的高潮,读书人像水一样汇聚起来,又像水一样散去回到各自的角落,并且提示那些长期不阅读的人:还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从阅读开始,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有人感慨,二三十年前,人们读的多是形而上的文史哲类书籍,近年来的阅读则越来越低幼化、浅薄化,没有精神追求。畅销书多是那些拿来就可以用的“理财”、“养生”、“职场”之类的实用书籍。有人忧心忡忡,有人大声疾呼,但谁能给出一计良策?我不信有什么法子可以让读者在三两年内改变读书习惯。读书不是孤立的事,它是社会大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价值推崇什么,读者自然追着读什么。全民信奉金钱,他就要去读理财的书;大家都想当公务员,公务员考试的辅导书肯定好卖。当人们在普遍谈论股票、关注股票时,你逼着人们每人买一套如何种地瓜的书,可能吗?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潜意识里对阅读有着强烈的索取感,即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只是这一点在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更加功利。这恰恰是关于阅读的最大问题——一定要为了什么才读书吗?生活中有些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没用”的,比如你和朋友久别重逢,你在大自然中望着美景发呆,你给朋友手绘一张卡片——你说它“有用”吗?阅读同理,阅读只是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如果赋予阅读太多的东西,为了这个,为了那个,这样的阅读就会像猫扯毛线一样,越来越扯不清。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到德国旅游,在小镇上参加了一个朗诵会。几个作家分别上台朗诵自己的诗歌和小说。几个小时下来,作者昏昏欲睡,而其他几十个当地听众却听得津津有味。在我们看来,这种朗诵会简直是抱残守缺,为什么不把诗歌或者小说印出来直接发给读者去读?或者为什么不干脆发到自己的博客和QQ空间里?再说,那些听众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为何独独选择坐在会议室的椅子上听到半夜?要我说,这就是一种选择。他们知道捷径、拥有捷径,却不选择捷径,他们只享受这种慵懒的沉静。在功利心越来越重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各种读书月能真正消弭掉读书人的功利之心,使读书变成一种沉潜而宁静的人生美事,也许功莫大焉。

15. 文化城市,为什么要从阅读开始?(6分)

16. 近年来,阅读“越来越低幼化、浅薄化,没有精神追求”的原因是什么?(6分)

17.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6分)

七、 作文(70分)

18. “补课”指补学或补教所学的课程;比喻事情做得不完善而补做。其实,如果我们进行理性思考,不难发现无论是个人、单位还是社会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认真补课。

请联系实际,以“补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Ⅱ(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6分)(限6处)

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词》,粗 浅 之 甚 不 足 为 稼 轩 奴 隶 岂 创 者 易 工 而 因 者 难 巧 欤 抑 人 各 有 能 有 不 能 也 读 者 观 欧 秦 之 诗 远 不 如 词 足 透 此 中 消 息。

(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0. 白仁甫、稼轩分别是哪两位作家?请分别写出其姓名。(2分)

白仁甫:稼轩:

21. 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此中消息”的意思。(2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鲁迅在《呐喊》中塑造众多人物,《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方玄绰”,《端午节》里的“陈士成”,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B. 《老人与海》中,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失败。但从另外意义上讲,他却捍卫了“人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C. 郭沫若在《女神·炉中煤》中自喻为正燃烧的煤,用“火一样的心肠”唱出了: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表达了作者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惧牺牲的浓烈情感。

D. 巴金在《家》中成功塑造了三位女性,鸣凤是贫贱丫鬟,瑞珏是长房长孙媳,梅是贵族小姐,她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命运:没有人尊重她们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

E. 《三国演义》中,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采用鲁肃之计,设鸿门宴,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席间关羽借与孙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孙权不放手。埋伏的刀斧手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脱身。

23. 简答题(10分)

(1)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简述“晴雯撕扇”的故事情节。(5分)

(2) 《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请概括四重误杀的内容及其意义。(5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城市之痛

任剑锋

因为生计,我们离开脚下贫瘠的土地,来到城市,打捞生活。

故乡在我们为生计而奔波的日子中慢慢模糊。故乡的老屋、青苔、爬藤,那只能是梦中的迹象。

心灵在旅行,如同曾经漂泊城市的轨迹。这座城市有没有你,也一样运行!可我们却必须选择守望。只有守望,一切才有可能。守望不是目标。却是过程。守望的尽头,心灵也许会成熟。

这座钢筋与水泥构筑而成的城市,只有刚性,没有温情。总有闪烁不停的灯光,熙熙攘攘的车流,擦肩而过的陌生面孔。要融入这座冰冷的城市,需多流出热汗来融化。

因为城市离乡村非常遥远,所以梦想距离现实如同时光河流迢遥。

因为陌生,需要时间,需要公关。

因为城市之大,我们必须奔波,川流不息。

我们能忍受浸满汗水的艰辛,却不能忍受他人投来的鄙视眼光。我们在他人傲慢的眼光中学会了坚强,我们从悬殊中选择不息的奋斗。

24. 如何理解第一段中的“打捞”这个词语?文中运用此词的目的是什么?(4分)

25. “我们”是什么身份的人?“我们”有怎样的特点?(5分)

26. 文章写的是“我们”,为什么要以“城市之痛”为题?(6分)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cn/u/2098316424)

(作者:陈宗强,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