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班级建设强化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班级建设强化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的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主要针对当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班级建设水平的系列措施。指出要从当代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从“管”的概念过渡到“引导”,开展以班级为参与主体的校园活动,并让优秀的高年级同学去引导低年级同学的成长,实现班级建设制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把个人考核与班级建设水平结合起来,从而培养班级同学的集体主义意识。

关键词:班级建设;集体主义;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占勇(1976-),男,河北阜城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朱菁(1987-),女,江苏泰州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上海 2014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编号:11JDSZ302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色项目、高教研究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34-02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大学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憧憬的地方,那时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比较艰苦,许多学校20多平米的宿舍要住7~8个学生,班级同学怀着同样的梦想,从入学军训开始,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运动会等活动中,始终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每一位班级成员都会为集体而战,为班级荣誉而战,班级的荣辱与每一位成员息息相关。这种传统而质朴的大学班级氛围让班级每一位成员都慢慢学会如何“合群”、“奉献”与“感恩”,不仅建立了友谊,而且形成了很强的集体主义意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上海地区几乎达到了“普及教育”的水平,许多学生没有了进入大学的兴奋感,再加上信息平台的增多,使得他们对集体活动的渴求下降,把自己封闭在自己世界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使得他们很难融合在一起。再加上“90后”独立性越来越强,协调合作能力越来越弱,“维权”行为时有发生,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作为未来要融入社会的个体,在校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融入周围的环境,形成团队协作意识。要加强这一点,需要从加强学生生活的圈子入手,而班级正是这个圈子的主体,因此,分析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起到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教育的效果。

一、班级建设面临的困扰

20世纪90年代,一个专业一般招1~2个班,班级数量相对较多,班级管理难度相对较小。最近几年,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再加上独生子女独特的个性特点,给班级管理带来了许多困扰。

从客观上来看,一方面,从教育资源方面看,由于教室资源的不足,每个班级固定学习、活动的场所不能得到保障,学生只能三三两两去图书馆或公共自习教室学习,然而即便图书馆和教室都充分利用起来,也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因此,许多学生宁可在宿舍里独自学习。另外,考虑到师资和教育成本,许多课都实行大班(几个班合班)授课。这样,班里的同学很难有较多的时间互相接触,沟通机会较少,班级的感觉和责任意识也会比较淡。另一方面,学分制、选课制给班级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也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开始接轨,学分制和选课制将更多的学习权利赋予了学生本人,但对于以集体管理为主体的传统大学管理模式,难免会有很多不便,如果用成绩来考核班级成员的话,由于班级成员所修课程的差异,使得很难用常规的评定标准去考核内涵不同的成绩单,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学生管理制度去适应教学制度的变化。

从主观上来看,一方面,“90后”学生独立的个性多元化的理念影响着班级建设目标的一致性。“90后”学生成长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在上海地方高校更为突出,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越来越脆弱,与人和睦相处的交际能力有所欠缺。而他们的父母大多受过一定的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使得他们思维方式的独立性非常强,即便一个宿舍的同学在一起,也只是各自玩着喜欢的游戏,交流日渐贫乏,甚至有些同学主动交流的意识都没了,班级管理变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教师管理层(班导师和辅导员)、班级管理层(班长和团支书)以及学生会、团总支等不同层次的管理之间如何协调,各自的职责与作用又是什么,这些资源要调动起来,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去保障。

二、班级建设的对策分析

1.从学生个性总体特征出发,以引导代替管理

从“70后”,到“80后”、“90后”,学生的个性越来越强,“叛逆”的倾向也越来越强,再加上传统教育中“管”得过紧,一旦到了大学有了独立空间,不想被“管”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因此,班级管理需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向班级建设的思路靠近。如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尽量避免以命令的口吻去刺激学生的情绪,进而造成被动参与,效果大打折扣,而更多的要通过宣传和引导,并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过程的益处和乐趣,激励大家的主动意识。

2.开展以班级为参与主体的校园活动

“90后”大学生是活跃的一代,相对于窝在宿舍玩游戏,他们更希望能与更多的人在一起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笔者曾经多次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之所以他们玩游戏成风,主要觉得太无聊、空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而说到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由于各种原因,要么是限额报名,要么指定报名,能让大家主动广泛参与的活动过少,从而使他们逐渐对这些活动失去信心。然而,作为一个班级,在各类竞争性的活动中更能体现凝聚力,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合力的最佳发力点是慢慢磨合出来的。因此,开展一些班级成员集体参与的校园活动,让每个班级成员都能成为主力,培养大家默契的合作精神,对于进一步增强班级合力,培养大家的集体主义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3.高年级学生参与低年级班级建设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把班级管理好,需要从对班级每位同学的了解做起,而作为教师,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都在十岁以上,代沟很明显,思维方式差异较大,许多事情的沟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提出从高年级遴选部分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班级建设工作,首次选拔了11名大三的同学(都是成绩优异的党员)分别安排到大一7个班中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学长的引导,新生能及早适应学校的环境,并为今后学习、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班级学习氛围、活动参与的热情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会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想尽办法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成了低年级学生心中名副其实的“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