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尼帕:她与4个民族的19个儿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2009年2月阿尼帕获得“新疆首届十大母亲”荣誉称号以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10年2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同年1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阿尼帕妈妈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的一员,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城北区时报广场的巨大电子屏幕墙上播放……对此,阿尼帕妈妈淡然处之。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母亲”
阿尼帕・阿力玛洪,随父母1956年举家迁到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不久,父母相继病逝。六兄妹中年龄最大、只有20岁的她承担起生活的重担。1970年,邻居牙合甫夫妇(丈夫维吾尔族,妻子哈萨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继去世,她收养了吐尔达洪(维吾尔族)、库尔班(哈萨克族)和托乎提(父维吾尔族,母哈萨克族)三兄弟。1977年,阿尼帕又收养了回族姑娘王淑珍、王淑英、王淑花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1989年,她又收养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汉族孤儿。这样,加上自己生养的9个儿女,就有了4个民族的19个儿女。
30多年前,为了治好王淑珍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妈妈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带她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终于长出了浓密的黑发,恢复了姑娘的秀美。直到现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的乌黑长发。她说,是阿尼帕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头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
“团圆锅”:留给孩子们的温暖记忆
当时阿尼帕一家仅靠丈夫一个月45元的工资生活。这一大家子最让阿尼帕发愁的是20多口人一日三餐问题。
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十几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喝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
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两口子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了,并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块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里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阿尼帕收养的孩子们,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更多的是幸福和快乐。王淑珍说,我们这个家虽然穷,但很温暖,我们家的笑声总比别人家的多…… 男孩子们帮助爸爸打土块、放羊。女孩子们帮助妈妈洗衣服、洗羊头。每个人都为这个家贡献着力量,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尽管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夫妇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钱来,让孩子们去上学。她的19个孩子没有一个因家里穷而辍学。
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青河县各族群众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快乐。
现在,阿尼帕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他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说一声,就是再难,也会搭把手,这样的习惯已经延续到了下一代。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阿尼帕夫妇天天在家看电视,她们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了灾区。
在阿尼帕老人家,阿尼帕老人指着一张30多年前的老照片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