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袁慧琴:演员比的是“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袁慧琴:演员比的是“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里的二十多个学生,大都是各个剧团的名角,以前,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剧目中挑大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平时交流的时间很少。可是研究生班的学习,却让我们都聚在了一起。艺术不是闭门造车,需要有交流碰撞,才能产生创意的火花。

――袁慧琴

人物简介:袁慧琴,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工老旦。现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契丹英后》里萧太后之雍容、《对花枪》中姜桂芝之激越、《杨门女将》里佘太君之坚忍,《哥哥走西口》常母的柔情、《火醒神州》中慈禧的丰富……京剧舞台中的诸多角色,在袁慧琴的演绎下,一个个都成为舞台经典。袁慧琴也在精准,投入地诠释这些角色后,在名角儿辈出京剧行当中,荣膺“千面老旦”的封号。

演员其实像一棵树,繁枝叶茂是演员的可塑性,树干则是演员的本色。舞台上的各种角色演绎是演员的延伸,自身的性格特质则是演员的支撑。褪去舞台浓妆,抛开角色特征,舞台下的袁慧琴是一个温婉,大气,优雅的女子,美丽与坚韧是她性格中的底色,唯有此,她才可以将各式各样经过人生历练,有过无数人生阅历的“老旦”演绎到位。

青研班的成长

生活中,一个女子的一生大都会经历从花旦到青衣再至老旦的演变过程。舞台中的角色却可以略过岁月的冲洗,直奔目的地。袁慧琴的“老旦”生涯,就开始于懵懂青葱的13岁。在花旦的岁月里唱着老旦的唱腔,那时的袁慧琴还无法体会角色演绎之妙。却知道要将一个唱词,一个动作表演到位,如此,才不辜负师长父母的期许。

13岁考入湖北宜昌市京剧团学员班,17岁作为班里唯一一名学员被送入北京学习深造,拜师李金泉门下。198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大专班继续深造。从李金泉、杨韵清等老师学习。学习《李逵探母》、《罢宴》、《徐母骂曹》、《滑油山》等诸多传统剧目,打下良好基础,1990年毕业留校在实验剧团任演员。1990年出演新编古代剧《契丹英后》,广受好评,开始在梨园界崭露头角。袁慧琴的演艺道路,可谓一帆风顺。

“李金泉老师,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袁慧琴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慨万千。李金泉,京剧界著名老旦演员,自17岁袁慧琴进京,便拜师门下,在李金泉身上,袁慧琴不仅在专业技巧上有了长足的突破,也学会了用更为宽广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袁慧琴的学艺生涯中,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简称“青研班”)的三年学习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成长财富。“青研班”首次招生是在1996年,当时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一批功底好、有潜力、有一定知名度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袁慧琴是首批学员中的一个,而且,是唯一的老旦。

“进入青研班需要专家的推荐与理论课的考核,”袁慧琴说:“专家推荐意味着需要有业内人士的认可,理论考试则必须是自己考过才行。”经过层层选拔考核,袁慧琴成为首批26名学员中的一员。

“青研班”的三年,不是外人想象的,只是简简单单地拿个硕士文凭,那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三年的教学,是严格按照学校颁布的教学大纲来完成的。既有专业课的提高,也要有理论思想方面的学习。

“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都是一对一的,而且,都是名家指导。”这让袁慧琴受益匪浅。与之前的专业学习有何不同?袁慧琴想了想,说:“比以前更难了。”难在何处?是可提升的空间小了,但是却还要精益求精地向上拔高,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如今的袁慧琴,人们喜欢冠以“学者型演员”的称谓给她。袁慧琴谦虚地笑:“距离学者,我还有差距,但是这是我努力的目标。”虚心中饱含信心。学者型演员根基的奠定,也是在“青研班”。那时,文化理论课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戏剧史,文化史等都是她们学习的内容,从专业的京剧圈子中跳出来,纵学中西文化,在历史人文的沧海中,汲取文化的营养,学会了用一种宏大的视角去解读社会,进而提高对人物的理解力,无形中提高了演员的舞台感染力。

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在上研究生班的英语课时,每个人都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英文名字,袁慧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LILY”,百合的英译词做她的英文名。直到如今,如果听到电话中有人向她冲口而出“LILY”,不用说,那一定是研究生班的同班同学。学习英语,貌似对传统京剧的技艺提高并无裨益,但却为演员打开了外面世界。至少,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谁说英语的应用不可能出现在京剧剧目中?抛开袁慧琴每年几次的出国演出中,英语对生活的帮助,今年,在她最新上演的《曙光紫禁城》中,慈禧太后与德龄公主之间有大量的对手戏,德龄公主的初出场,便伴着清脆流利的英语念白。尽管慈禧太后的扮演者袁慧琴不用亲自说英语,但是在传统的京剧剧目中添加一些英文念白,这种大胆地在传统中的创新,或许,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青研班开阔的学习视野。

三年的学习转瞬即逝,留给袁慧琴的是一生无法磨灭的记忆。“班里的二十多个学生,大都是各个剧团的名角,以前,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剧目中挑大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平时交流的时间很少。可是研究生班的学习,却让我们都聚在了一起。”袁慧琴的博客里,至今保留着几篇回忆同学情深的文章。“艺术不是闭门造车,需要有交流碰撞,才能产生创意的火花。”

演员,比的是文化

“一个演员,最终要靠自己的作品说话。”尽管表演奖,一等奖,金奖,梅花奖,飞天奖等等名目繁多的奖项俱都收之麾下,袁慧琴依旧保持着盛誉之下难有的清醒。“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的责任就是承上启下,如何将京剧这一优秀剧种传承下去?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大课题。”传承,是袁慧琴喜欢提及的,无形中,她已然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责任感之中,她不仅仅只是一个演员,她是京剧剧目演变传播中的一枚接力棒。“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表演要求贴近生活,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这其实是意味着戏曲的变革,更直接地说,是要求演员既不抛离传统又得以在表演上予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固守传统,只会令这些戏新瓶装旧酒;抛离传统,又会使京剧失掉它那特有的传统魅力。”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袁慧琴如是写道。

一个演员,演好传统曲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传承中如何创新?爱思考的袁慧琴很早就开始在自己的“老旦”行当中进行突破。因此,有了英武雍容的萧太后,才有了英姿勃勃的佘太君,以及情感丰富,人物形象饱满的慈禧。

在“青研班”学习时,袁慧琴就有了想要塑造一个人性化的慈禧的念头。九十年代中后期,也正是清宫戏最为盛行之时,大量描绘清朝生活剧目的影视剧上演,无一例外地将慈禧塑造为阴险毒辣的政治脸谱人物。袁慧琴却有自己的考量,尽管慈禧在历史上恶评如潮,但是她首先也是一个女子,一个母亲,一个有血有肉,喜爱琴棋书画的才女子,这样的女人,在险象环生的宫廷之中,历经数次宫廷而不败,必定有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于是,在研究生班学习阶段,她业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翻看关于慈禧太后的所有文字,她翻阅大量清史资料,读了《慈禧传》、《清宫秘史》、《御香飘渺录》等有关慈禧的书籍,并找来当年慈禧的扮演者塑造慈禧这一角色的心得体会的文字以借鉴参考,为理解慈禧这一人物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依循的发展脉络。通过袁慧琴的努力,《火醒神州》中慈禧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阴霾乖戾,而是也有情感,有想法,有思想,有着一切人性弱点的活生生的人。从慈溪二十几岁演到慈禧垂垂老迈,袁慧琴也完成了“老旦”行当的突破,在袁慧琴的演绎下,“老旦”成为介乎于传统的“青衣”与“老旦”之间的一个新的路子,大大拓宽了“老旦”的戏路。

“当时的学习氛围也好,在学校的图书馆内,把自己泡在清史中,对人物的性格把握,历史环境等等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袁慧琴说。学习,是贯穿于袁慧琴一生的命题,文化修养,是袁慧琴的永恒追求。因此,她会如此感念于“青研班”的学习,并从中不断汲取养分,滋养她日后的演艺事业。

“我深深的体会到,我的艺术创作也在尝试着,在借鉴、丰富和发展的道路上探索着。戏曲需要发展,传统戏是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精华;新编戏是我们运用传统进一步战士戏曲魅力的载体,塑造角色更需要演员个人的文化修养,新世纪的演员不能只是艺匠或是前辈艺术家们的克隆,时代需要我们承载起戏曲文化传播的责任,技艺无境,学海无涯。”在“青研班”学习结束的毕业论文中,袁慧琴这样写道。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毕业论文《我对开拓老旦行当表演的认识》,在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时宣读,同时,在民建委员《文集》中转载。并收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彩霞集》中。

传承、创新、文化,是袁慧琴演艺事业的重心追求,正是由于她有一种承上启下,将京剧发扬光大的责任感,她才会在传统剧目中融入新的元素,力争赋予京剧鲜活的生命力;也正是她有创新意识,她才会将舞台上演的剧目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借鉴现代传媒力量,用电视剧的形式演绎京剧,为京剧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也正是由于她一直注重文化修养,注重内功的修炼,她才会将舞台中一个个历经人世沧桑,情感跌宕起伏,充满人生故事的女性演绎得淋漓尽致。是那些穿越岁月的老旦赋予了她深邃的人生体验?还是她丰沛的内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这些舞台角色的灿烂?说不清。

“演员,比来比去,最后比的是文化。”袁慧琴常常用刘海粟的这话题提醒自己,想要在演艺事业上走得更深更广更远,文化内蕴的提升与修炼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她会常常与书香为伴,与优秀的朋友为伍,她喜欢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一起,她愿意张开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汲取知识之源,并将其中的理解、顿悟,体验融入角色中,在“学者型”演员的道路上愈走愈坚定。

那个13岁开始唱“老旦”的女孩,从最初的不情不愿流泪痛苦,到现在沉醉其中无法自拔。30余年的光阴,在舞台上的镁光灯与生活中的唱念做打的汗水中穿梭而过。少女时代,当同龄女子在享受着“花旦”岁月的葱茏,她将自己置身于闷热难耐的练功房。将自己全身心交付于京剧,为的只是心底里那束小小的火苗,那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说: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才华。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才华。

世俗生活的繁华,热闹,光鲜,孤独,寂寞,清冷,一切的一切,或许都可以包裹在舞台中演绎,挥发,沉淀。她是那样地执著,把自己全心交付给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