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隐含作者”是叙事学理论中一个较为独特且新颖的概念。“它”隐藏在作品的背后控制着整部文学作品的发展,体现了真实作者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但又不等同于真实作者。本文将主要以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为例探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

关键词:隐含作者;真实作者;哈代;宿命论

一、“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分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文学理论家韦恩・布斯(Wayne Booth)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布斯提出这一概念时,并没有把“隐含作者”作为小说作品中一个鲜明、独立的构成因素来探讨,他论述的重点在于读者从文本中得出的作者的形象①。布斯认为,每一部小说作品中都是作者价值观的不同版本的体现,正是隐藏在一部小说作品真实作者背后的“隐含作者”控制和引导着整个叙述过程的发展与进程,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趣味等注入其中,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人格或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隐含作者”并非是一个作者创造出他自己的隐含的变体,并非像创造人物那样创造一个客体,而是自己以特定的方式写作,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出现。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隐含作者“发现或创造他们自己”,即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处于某种那个状态或写作过程使自己进入了某种状态②。

也就是说,真正“写”出作品的是隐含作者,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作品而总结归纳、想象的作者正是“隐含作者”而并不是作者本身,即“真正的作者”。隐含作者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方式写作的作者(即作者的“第二自我”),也是文本“隐含”的供读者推导的写作者的形象。“真实作者”是有血有肉的作者,即作品的实际写作者,隐含作者是笔名或作品中的作者面貌(persona)。

二、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重合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时期经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哈解并同情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尤其是给农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他用唯心主义解释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支配人的命运的是一种“弥漫宇宙的意志”。哈代看来,人的命运受着一种超自然力量的支配,无论人怎样挣扎和抗争,都没有办法摆脱命运的主宰。这便是哈代的“宿命论”。探究其形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适者生存”③。哈代赞同这一观点并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在他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来④。

例如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哈代描写了一系列的巧合和暗示,也正是这些巧合导致了苔丝悲剧的发生:苔丝生于一个农村地区的穷人家庭,这种出身可能就预示了她的悲苦命运。苔丝的父亲十分虚荣、好吃懒做,在被一个路人告知自己与颇有名望的德伯家有亲戚关系时,苔丝被要求到附近的德伯家攀亲。而在苔丝替醉酒的父亲驱赶货车上路的途中,“偶然”地与一辆邮车相撞,“偏偏”撞死了她家唯一生活来源的、用来拉货车的老马。而正是这些“偶然”和“偏偏”构成之后苔丝悲剧命运的条件之一,使得她不得不接受父亲的要求,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这是命中注定的,苔丝那些生长在偏僻山村里的人总不厌其烦地用宿命论的观点讲这句话,事情的可悲之处也正在于此。……我只想指明一点,正如许多类似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中完美的两半没能在最恰当的时间相遇相识。那迷失方向的一半孤零零漫无目的地满世界飘来荡去,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因而滋生了焦虑失望、恐惧灾难,演绎出一幕幕离奇古怪的悲欢离合。”⑤这时“隐含作者”显现。正因为隐含作者的存在,使得苔丝遇到埃里克而被奸污,继而被安吉尔抛弃。后来苔丝杀死埃里克,想要与命运做反抗,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命运的主宰。

通过以上对宿命论的分析,一方面读者对于哈代“宿命论”的理解主要是从哈代的小说中得到的,另一方面建立在对哈代生活经历的基础上。读者通过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可以从其中某一篇小说或者几篇小说中归结出哈代宿命论的含义,体会到宿命论的真正内涵。因此某种程度上“真实作者”会和“隐含作者”有重合。但需要注意的是,读者所推导出的这样一个有着“宿命论”思想的作者,却并不一定是哈代这位“真实作者”,而是主导了整个文本的“隐含作者”。归根结底,这两个概念仍应该区分开来。因为“真实作者”会在不同的小说中创造出不完全等同自身的“第二自我”。

三、隐含作者对真实作者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者从文本推导出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是“隐含作者”,而“隐含作者”又是通过“真实作者”写在文本中的。

因此,一方面,对于作者而言,因为“隐含作者”的存在,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使得创作的多样化成为可能,一个作者可能会有多个“隐含作者”,这在其不同的作品体现出来,展现不同时期该作者变化着或多面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读者而言,了解了“隐含作者”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同时将作者与“隐含作者”区分开来。而对于读者而言,不同时期的读者也会从文章中推导出不同的隐含作者。正因为读者推导出的隐含作者多种多样,会产生比隐含作者直接对真实作者产生的更大的影响。

例如,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在出版时收到大量的争议,书中对于罪恶、享乐主义的描写更是引起了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并且以王尔德的文学作品为证据对他进行拘留。在这个事件中,假如以统治者作为读者,那么读者从小说中推导出来的应该是“隐含作者”而不是王尔德本身,笔者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分得清楚“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这两个文学概念,就不会使这位作者锒铛入狱了。到了现在,人们对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于《道连格雷的画像》这部小说有了新的解读。有些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恰恰反映了王尔德的道德观,是对罪恶的惩罚和对美的追求。显然,世界上只有一个王尔德,而不同时期的读者推导出了不同的作者,这样经过读者从文本推导出来的作者就是“隐含作者”。这样看来,“隐含作者”不仅仅收到真实作者的价值观、道德观、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也受到读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影响。而隐含作者则分散在文本的各个角落的字里行间,等待着人们的欣赏、解读和领悟。

四、小结

回归到《德伯家的苔丝》,通过对这部小说仔细的阅读我们会推导出一个有着“宿命论”思想的隐含作者,而对于真实作者哈代的真实想法我们却可以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推导出来却不是哈代这个“真实作者”最真实的全部。相反,即使我们熟悉了解一个真实作者,但是他的文学作品可能会与他本身有着不同或完全相反的观点。总之,理清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对于理解文学作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解

①Michael J.Toolan.Narrative:A Critical Linguistic Introduction.London:Routledge,1988,第77页.

②申丹.再论隐含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9(2)

③王佐良,祝珏,李品伟.欧洲文化入门(第二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④程云.论哈代宿命论产生缘由.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⑤托马斯・哈代.苔丝(王方译本).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