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2产品.设计狂想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真的是末日,带着它们上船吧!
2012年如果真的有世界末日,而你有幸得到“那一张船票”,你会随身带着什么上船,陪伴你度过茫茫的海上之旅?是末日到来再也兑现不了的存折,是全家福,是可以反复看的小说,还是离开不了的iPhone?应该会有很多人带上iPhone,或者其他电子游戏机。在2012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会有什么样的新产品,或者旧有的产品会有什么样革新性的新设计,影响甚至改变我们2012年的生活?
电子篇
iPhone5/iPad3/iTV?
再没有比苹果系产品更加泛滥的科技小道消息了,几乎每个季度,i字头的新一代产品都会在大家的嘴里“上市”几次。在经历了2011年略显平淡的iPad2和iPhone4S之后,乔布斯时代留下的创意库存,据说还可以维持三年。
在各个不同的消息传出处,总是会有统一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可靠来源”透露苹果公司2012年产品线情况,刨去出入太大和太过异想天开的,那么今年的新产品可能会是这样:
iPad3会比前一代更薄,9.7英寸显示屏也将升级为iPhone4所采用的视网膜显示屏―分辨率将达到iPad2的4倍,推出时间可能是春季。
iPhone5的显示屏应该会是或者接近4英寸,但外形不会有太大变化,也就是说果粉们期待的水滴和弧形透明造型至少还不会那么快出现。当然,Siri和摄像头应该会再进化。
而征服了音乐业和出版业的苹果,可能会在这一年推出一款电视机,不同于之前的Apple TV这样的机顶盒,而是整合了其自有平台的全新产品。也许这是一台像电脑的电视,或许又是像电视的电脑。
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会怎样出牌?请屏息期待。
Wii U
任天堂又回来了!事实上他们也没离开过,只不过,该把老掉牙的上一代游戏主机Wii作个革新了。
游戏业的角逐越发激烈,家用机产品将融入越来越多的元素,任天堂最早通过Wii带来了体感操作这样的全新体验,但在索尼和微软纷纷推出更新更好的同类产品后,他们不得不再有突破。
关于这款即将在今年6月上市的游戏机,好消息是,画面相比任天堂以前的产品要棒很多,性能要强好几倍,而带有触摸显示屏的无线手柄看起来更像个可以随时随地玩上一把的掌上游戏机。
另一个消息是,任天堂总裁雷吉不久前表示,Wii U面向的客户,至少年收入要达到5万至6万美元,如果没有达到这标准,“不必伤心,但只能继续玩老一代的Wii了”。
对于形象一贯亲民、定价低廉的任天堂来说,这个转变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体感手势
2009年,在著名科技交流平台TED大会上,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普拉纳夫・米斯特莱带着自己的“第六感”装置让世人大吃一惊。这位印度青年通过一个网络摄像头、一个微型投影仪和一台3G手机展示了怎样通过手势,即可连接现实和虚拟世界,让人们可以像操纵真实物体一样从数字空间中抓取所需要的内容。
而2010年微软推出的Kinect设备更让这种宛若科幻的技术变成实体,尽管只是依存在Xbox 360游戏机上面的一个附属装置,但准确识别技术和开放性让这款产品成为黑客们的最爱,经过两年努力,已经幻化出无数种应用。
想足不出户又可以试遍商场里的衣服?想省去一笔进健身房的费用又可以锻炼身体?还是不用坐上飞机就可以身临大英博物馆?体感手势和延伸的“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切。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少数派报告》里呈现的一系列场景很快会成为现实,在2012年,会有更多的设备搭上这项科技的顺风车,实现更多可能。
无人驾车
科幻小说里的未来世界,永远都不会缺少错落有致穿梭在城市楼宇间的无人驾驶悬浮汽车。现在看来,悬浮还没到,但无人驾车技术的进化,让我们离科幻又更进一步。
引领这个时代潮流的是互联网巨无霸Google,事实上他们已经在这项技术上悄悄开发了数年。最新一个消息是,就在不久前,他们又获得了一个专利:只要通过路上的特殊标记,即便在没有GPS和周围景物作参考的情况下也可以准确停车。
他们的汽车实验了,内华达州政府允许他们的汽车合法上路了,他们的汽车追尾了,他们跟主流汽车厂商讨论生产真车了。照例由50个天才和极客组成的这个无人驾驶汽车团队越来越不低调,看起来,Google很可能步老对手苹果喜欢越界的后尘,彻底改变汽车产业。
目前,汽车有96%的时间都处于空闲状态,而以Google的估计,当无人驾驶技术广泛使用后,随着资源的统筹安排,汽车的销量会降低20倍。当一个城市甚至是地球上的所有汽车都由电脑中枢安排,一秒不差地自动运转,那会是怎样的世界?没有塞车,没有车祸,但或许也会引发人们对于精密机械化生活的担忧,甚至是对“电脑会不会控制人类”这个经典科幻命题的思考。
就2012年而言,还不用想得太多,或许这一年里无人驾驶汽车会上路跑上更长的一段距离,也或许会到世界各地试试路况―当然,在中国的话还得考虑加塞问题。
设计篇
烯
不得不承认,碳元素真是一种神奇的东西,通过变换组合,就能成为各种叫人惊叹的造物。
有一种碳,或者说“烯”,一旦被大面积地使用,其意义将是跨时代的,它就是石墨烯。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姆和诺沃肖洛夫正因为有关石墨烯的工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它的导电性能像铜一样优秀,它的导热性能比已知的任何材料都要出色,它又很致密,机械强度是世界上最好的钢的100倍。设想未来,如果石墨烯能被有效利用的话,它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电脑芯片,并将秒杀现在的各种PC,据估计,届时芯片处理器的频率有望达到1THz以上(现在商用CPU最好的为GHz量级,1THz = 1000GHz)。加上它有着最快的电子迁移率,1秒内就可以传完两张蓝光DVD的容量。
它在电池领域也会备受欢迎,用石墨烯制造的手机电池,三分钟就充满电,能打半个月电话;许多人更寄希望于它能给电动车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众所周知,目前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电动车,其关键问题就是充电时间长、耗电时间快,所以只适合短途行驶,或许未来用石墨烯制造电动车蓄电池,将在几分钟内便解决充电问题,而且电量可以支持它在欧洲旅行。
软性显示屏
某种程度上,2012年的世界会被一个庞大家族所占领―显示屏。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游戏机、电子阅读器、第二台手机……而最新的一个成员可能是―可弯曲折叠的显示屏。
这算不上最新的技术,早在《华尔街日报》评出的2010年科技创新奖中,由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制造的,创意来自当地一种煎饼的显示面板就独登榜首。这两年的发展表明,在LCD、LED以及OLED显示器领域,2012年的软性显示技术可能会有大突破。想想,在地铁上拿出平板电脑,然后再像报纸一样折成方块或干脆卷起来放在口袋里,该有多好玩。
目前这条阵线的主力队员是三星和诺基亚,索尼也曾展示过同类产品。最有可能率先广泛推广软性显示屏的会是手机市场,而这也将是三星们对抗苹果的秘密武器。
去年,诺基亚在一年一度的诺基亚世界大会上推出了一款由纳米材料制成的屏幕,最大的特点是它曼妙的身材,它可以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弯曲,并可以通过这种弯曲动作操控手机系统。不过,诺基亚的这项技术还处于完善阶段,三星却要抢在2012年推出带柔性屏幕的数字产品了。此前,三星展示了一款柔性AMOLED屏幕,不仅可以随意弯曲,而且还可抗冲击,而在颜色表现上,却仍然可以像三星GalaxyS的屏幕一样清新、艳丽。
事实上,巴西设计师Dinard da Mata已经利用柔性屏幕的特点将手机进行了改造,在他的设计中,柔性的显示屏使手机可以像腕表一样缠绕在手腕上。可以大胆断言,柔性屏幕将成为2012年兵家必争之地。
相机篇
数码相机大战智能手机
虽然单电相机在2011年基本上出尽风头,在各大器材网站上的关注度将单反和DC都打趴下;但其实单电、消费级单反和DC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因为它们作为数码相机在2012年有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共同敌人―智能手机。特别是iPhone4S,它的摄像头已经由过往的电子镜头变成高素质光学镜头,成像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手上拿着iPhone4S的普通消费者,为什么还会去买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的形态必须要有革命性的改变。现在我们就来放开狂想一下吧。
数码相机只能用来拍照,这太不可接受了。智能手机可以有拍照这个副业,那么数码相机也必须要有可以上网这个副业。试想用单反相机拍了一张完美的超浅景深的人像糖水片,想马上在网上分享,你的相机生产商却不识时务地花大力气去研发一键打印功能(几个主流厂商都给DC增加了这个功能),这是不是很恼人?新兴的云存储技术在移动通信终端上如火如荼,数码相机却还在频繁换存储卡,是不是很搞笑?又如果DC加上3G和WIFI上网功能,可以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和打电话,市场会不会疯掉?(现有实例:日本DoCoMo可通话数码相机,但功能远没有狂想中的强大。)
然后是数码摄影的文化重建。在控制好成本的情况下,无论是低端DC还是中高端可换镜头相机,都必须做到在成像质量和使用体验方面全面抛离智能手机,让消费者觉得拿着手机拍照毫无范儿可言。这一点就要靠单电相机和高端DC了。单电疯接经典手动旁轴镜头,高端DC拼命玩复古,强化传统的影像文化,建立新的影像风尚,可以间接造成手机拍照的肤浅印象。(现有实例:富士X-100数码相机,但仍未形成风尚。)
最后是模块化产品。同一个厂家可以设定自己的机身模块标准,让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外壳、LCD屏、感光元件像素、缓存、处理器能力等等,像自己组装电脑一样,组装成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相机。如此一来,厂商的利润点就多了很多,而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也空前增大。(现有实例:理光GXR数码相机,但模块细分程度依然很低。)
2012年开始,数码相机厂商除了要想怎么多卖相机,还要想怎么让人少信赖智能手机的摄影功能。但会不会迅速达到以上狂想中的程度,就要拭目以待了。
建筑篇
只需要15平方米
15平方米对于住房来说,像是一个极限,也是一个底线,许多迷你住宅的面积都是这个数字。今天,迷你住宅应该会得到中国大城市准备好做房奴的年轻人的青睐。
迷你住宅(Mini House)在西方国家相对流行。在瑞典,该国的物业拥有者可以在没有房屋建造许可的前提下建造15平方米以下的房子,这一政策催生了众多迷你屋。不过人家可不屑于在大城市的某个角落搭建这样的“居所”,他们更喜欢在野外、在山林搭建,供度假使用,作为远离都市喧嚣的一个落脚点。英国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一定程度上,生活在伦敦的人就像生活在北京上海的人一样为住房苦恼,所以,伦敦也出现了一些很小很小的房子,有的甚至只有一张台球桌那么大,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地方也卖到20万英镑。
那么,在中国呢?早前,在深圳香港建筑双年展上,荷兰建筑学会(NAi)展示了6平方米、15平方米、28平方米的超小住宅样板房,其中15平方米设计命名为“神奇的墙住宅”,说明中称这是荷兰和中国建筑师携手为中国“现代蚁族”设计住房达成的共识。该户型总体上呈长条状,进门后所有的家用设施都置于左侧的墙体上,正前方则为窗口,设置有卫浴间、梳妆台、床、书桌、衣柜,衣柜下面为洗衣机,其中床平时是折叠靠在墙上的,晚上休息时将其展开即可。据悉,中国已经有房地产商推出了15平方米的超迷你住宅。
可拆卸可移动房屋
虽说房屋是不动产,但总有人恨不能随身携带。
造出这样一座建筑,基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预制出各个组件,然后利用螺丝钉、扳手等简单工具,不需要耗费巨大体力,就可以在现场组装完成。房屋需要修补时,则将组件拆卸下来单独进行。你想把它安装在哪儿,就安装在哪儿,并且想安装几次就安装几次。如果你想搬家,把房子“大卸八块”,带它们去你想去的地方,然后再组装成型。总之,它应该设计得像一株植物一样,只要有土地和阳光空气,就可以永续存活。
就像使用乐高积木可以搭出无数种模型,这种建筑也应该允许完全开放的结构。也就是说,你可以使用那些预制的组件,随意拼搭和区隔,可以把它“安装”成办公室、住家、公寓,甚至是博物馆展厅,等等。热爱DIY的人应该可以从中找到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西班牙已出现了这种建筑,所有的组成部分甚至包括斜坡状花园和垂直花园,都可以简单组装和拆卸。
用回收物造房子
用回收材料造屋的概念已在小范围内得以实现。比如,台北的花博会上曾经展示了一个由回收的宝特瓶堆砌成的展馆。
也有人走得更远,走出了展览馆和实验室,进入实用范畴。比如,用废弃的铁轨枕木造一栋别墅,用一堆废铁搭一间海边咖啡屋,用废弃的轮胎建一个工作室,用使用过的红酒橡木桶造出酒店公寓的房间,或者,直接把淘汰了的集装箱搭砌一个可以实现能源自给的户外休息室。
本版撰文:南十、艾非、多多、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