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中语文教学新课导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实行的新课程教学和以往相比,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结合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入。
一、由题而入
由题导入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单刀直入,围绕课题提出一些能揭示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比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退秦师?秦国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他如何能使虎狼之秦退去?在两军交战使者安全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他又如何全身而退?“退”在古代汉语中又是什么样的词类用法?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更快进入到课文之中。
二、旧知导入
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时,就可结合已学过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贾谊的千古鸿文《过秦论》,这篇文章气势磅礴,汩汩滔滔,论述了秦王朝的什么过失呢?(学生回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又是如何感慨秦王朝的灭亡的呢?(学生回答: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今天再学一篇有关秦国的文章《六国论》,大家可思考两篇文章在主旨、写作目的和创作角度上的异同点。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提示了学生对新课的注意,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三、设置悬念
巧妙地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而解疑之后又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体味到成功的欢乐,并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兴趣。设疑解答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紧密结合课文,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导入新课。
四、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边城》时,可以提到这个故事:沈从文一个当年行伍中的同伴。在一座小城里,看上了一个绒线铺里的女孩子,于是借买系草鞋的带子,到绒线铺里去了三次。十七年前后,沈从文故地重游,绒线铺子依旧,那女孩一如当年坐在绒线铺里,到后来才知道她是原先那个女孩子的女儿。而她的父亲就是自己当年的那位同伴,其时,妻子已死,他自己也未老先衰。沈从文写《边城》,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中的翠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而湘西,又是怎样神奇的一个地方呢?由此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五、诗歌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在新课导入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谜语导入、对联导入、新闻导入、影视导入等。综上所述,导入形式是多样的,不拘一格的,其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在瞄准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语――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