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州的“含金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州人均GDP过万美元”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到底广州的“含金量”是多少?
率先“发达”,引起轩然大波
作为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三的城市,广州在中国经济这盘大棋局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恐怕大多数人并不知情,包括广州人。
今年1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广州市人均GDP预计在2006年超过1万美元,从而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
国内有媒体指出,人均GDP过万美元,意味着广州在国内城市中率先进入“发达”状态。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段短新闻竟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上的评论与网上的贴子满天飞,认同、鼓励者有之;鼓噪者有之;质疑“含金量”、斥为“假新闻”者也有之……
1月5日,广州市统计局《以统计数据综述广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称:“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突破4000亿元和5000亿元,预计2006年将突破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0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7800美元。”2005年末广州市户籍人口750.53万人,外来人口428.18万人,常住人口为1178.71万人。2005年广州市GDP为5154.23亿元,以14.4%的增速计算,2006年广州市GDP将达到6236亿元。
以世界银行的标准衡量,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志。虽然“穗成为内地首个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的提法欠确切,但按照现行汇率和户籍人口计算,2006年广州人均GDP的确超过10000美元,约为11000美元左右。
粤1/3财政收入来自广州
国内其他城市同样普遍以户籍人口来计算人均GDP,为什么偏偏广州的“发达”就是“骗局”?广州究竟是否“发达”,其“含金量”不是由广州人说了算,更不是由“唱衰”广州的人说了算,而是应该用事实与数字说话。
广州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与北京,排行第三,但若论人均产值及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广州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5年前,即2001年10月30日,全国副省级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联席会议第十七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向客人介绍了本市的“金脉”,其中有两个数字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广州以占全国约1/200的人口(以户籍人口计算),为国库贡献了约1/18的税收。
5年后数字有何变化?据中央、省、市统计,2005年广州市地税收入为653亿元(税费总量全国第三、省会城市第一),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02亿元(中央库963亿元、省库168亿元、市库371亿元),其中上缴中央、省的比例达75.3%,地方留用比例为24.7%,上缴的财政收入约占全省1/3、全国1/20。“十五”期间,广州市税收收入3355.85亿元,约占同期广东省国税收入的33%,广州市累计上缴中央和省财政4291.1亿元。以2004年为例,广东GDP总量占全国1/9,上缴财政占全国的1/7,其中广州市GDP总量占全国1/30,上缴财政占1/20,比大多数省份都多。2006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收入达1729亿元,约占全省三分之一强。也就是说,“十五”期间,广州以不到全国1%的人口(以常住人口计算),贡献了全国1/20、全省逾1/3的财政收入。
不要忘记,老三广州的人口不到老大上海、老二北京的一半,不管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
广州到底是谁的?
在珠三角,广州与深圳经常上演“双城记”,两个城市的GDP相差不大,不过是数百亿元左右,深圳也是一个“会下金蛋的母鸡”,GDP位居全国第四。
2004年2月,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十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交“深圳应向省级财政上缴地税”的议案。原来,深圳在设立经济特区时被列为“计划单列市”,地税除上缴国家外,其余全部留作自身发展资金,不用上缴广东省。而广州每年除了与深圳一样的比例向中央财政上交地税外,还要上交省财政110多亿元地税。对此,深圳市市长李鸿忠说:“代表们说的是事实,但这是我们国家财税体制决定的,要改变这种做法需要从体制上进行改变”。同时他还谦称,广州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发展态势都比深圳好,“深圳要向广州学习。”
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而广州既是广东人的广州,也是全国人民的广州。广州“多金”了,对全国、对广东来说都是喜事。最重要的是,广州的“多金”没有一点猫腻,崇尚内敛、低调、实干的广州人不需要哪怕一点一滴的水分。
广州的“银纸”从何而来?来源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系统和根植于岭南文化灵魂的重商传统。从唐代到清末,广州都系全国经济重镇。如今,羊城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中心,有世界海洋交通史上唯一历2000多年而不衰的港口,2006年货物吞吐量3.02亿吨,排名世界第五;有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会展中心和全国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物流业发达,有主宰华南、辐射全国的15种“广州价格指数”,包括塑料、金属、燃油、音像、茶叶、服装、皮具、珠宝、化妆品等。
2011年,广州真正“发达”?
广州的治安、环境污染为人垢病已久,但为什么全国各地的销售商爱广州爱得几乎盲目?为何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设立了近20000家外资企业和机构?为何近万名非洲客商常年驻扎广州?为何很多国外品牌想抢占内地市场,必先在广州站稳脚根?
最佳答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逐利天经地义,广州商圈的格局和气魄首屈一指,规模、档次、科技含量、经营理念在全国保持领先态势,即使产地就在家门口,很多采购商也宁愿远赴广州取货,因为便宜、品种多,商品集散方便快捷。2005年,在全省282个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中,广州就占99家,深圳36家,佛山34家,而大型批发零售企业也是广州最多。所以,中外客商的“用脚投票”,直接使广州拥有了创造、积聚财富的“本钱”。
除了销售与物流,广州的制造业也不输人:钢铁、汽车、医药、轻工、机电五大板块,成为创富的“五朵金花”。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超2100亿元,轿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4.7%,稳居全国第二;2006年共批准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212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2个,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超千万美元的项目,平均五天就有一个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落户;至2007年1月,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1家在广州投资;2007年1月,落户广州科学城的微软(中国)产业基地的年产值预计约43亿元人民币,英特尔“广州国际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中心”的年产值约50亿元人民币;建国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总投资50亿美元的科威特炼油项目即将落户南沙……
广州真正“发达”有期,在2007年1月召开的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市长张广宁提出:到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易中天教授在《读城记――广州市》中说:“广州的活力让人惊异……的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州无疑是北京、上海之外的第三个重要角色。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历史,差不多有半数左右是由这三座城市书写的”。我们相信,活力广州,“发达”后的广州,仍将是广东人的广州,全国人民的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