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蕃秀之日当养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上面这段文字,是《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夏季养生重在养心的重要表述。
心的生理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意思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因此,养生重在养心。为什么说心是生命的根本呢?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心脏、脉和血液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而心脏的正常搏动则有赖于心气,心气充沛,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主要体现在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才能使血脉奉养生身,脏腑肢节得以濡养。
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狭义的神,即是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医学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五脏,并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明末著名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所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正如《素问・灵兰秘典》所说,保养生命的关键是“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即保持心主神明。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并且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活动正常则维持心主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心是一身之主,为“君主”之官,若养生必先养心,心强健是全身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的基础。
养心在夏三月
《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上为阳。因此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相互通应。心通于夏气,是说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繁茂,阳气最盛,因此心“通于夏气”。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旺盛,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故人们在夏季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学会养“心”。
那么如何养心呢?《内经》上面那段话已经有所阐述,翻译过来就是――
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昼长天热,人们容易厌恶夏天的烈日与高温。此时,我们应该顺应夏天的“养长之道”而保证充足睡眠,又不使人气懒惰,并且不要厌恶烈日而多到户外走走,以长养阳气助心阳。夏三月由于天气原因,人们容易急躁发怒,这时,我们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心情坦荡、心情愉悦,而戒怒,以使神气旺盛饱满以养心气。使体内阳气宣发于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从而顺应夏季养长的法则。这是对夏天“宜养”的呼应。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疾病,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冬天就会大病。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对于自然界阴阳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再者,它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在养心中显得尤为重要。
夏季正是我们长养心气与心阳的时候,让我们跟着古人一起来学养心吧。
(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博士/教授)
相关链接
夏不食心
“夏不食心”,出自我国汉代医学名家张仲景的《金匾要略》。我国民间历来有以动物、家禽的五脏补人体五脏的习俗,但这并非一年四季皆可食用。
夏季是人体心火旺的季节,而肺气相对虚弱。动物心脏味苦,虽能助心气,但却抑制肺气。吃得多了,就会导致心火更旺,出现失眠、心悸的症状。因此,夏季要少吃动物心脏,多吃一些补肺气的食物,比如在平时饮食中,可以选择百合、花生、桔梗、黄芪、党参等放入食材内。但是,黄芪吃多了容易上火,一定要掌握用量。建议多吃黑木耳炒鸡蛋,黑木耳能通肺经,鸡蛋则可以补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