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小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小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使得其在语法化尤其宾语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区别。

[关键词] 材料 工具 宾语

在早期的语言研究中,工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是把材料成分混于工具范畴的。后来的学者大都承认材料成分的存在,并对两者的范畴划分作出了研究。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具有不同的特征,那么在其宾语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区别。

一、工具成分与材料成分的主要区别

(一)句法语义区别

1.“成事性”是工具和材料的主要区别

我们认为,工具和材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和行为客体的关系是不同的。和工具相对应的行为客体是“受事”,“工具”施加作用于“受事”之上,描写可以就此终止。如:

(1)我用小刀切西瓜。“小刀”施加作用于“西瓜”。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描写“受事”因“工具”的影响而变为“成事”,但不管如何,“工具”和“成事”并不直接发生关系。如:

(2)她用小刀刻玻璃图章。“小刀”施加作用于“玻璃”,“玻璃”变成了“图章”,但“小刀”与“图章”不发生直接关系。与“材料”相对应的行为客体是“成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成事”。如:

(3)妈妈用赤豆煮粥。“赤豆”作为材料变成了成事“粥”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是否具有成事性就成为区别工具范畴和材料范畴的主要依据。

2.“有变性”是工具和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区别

材料在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或者在动词语义结构中,其性质、状态或外形、数量、所属、功能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工具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其独立的个体性。例如:

(4)这里的村民都用小米酿酒。(5)你用微波炉热下菜吧。

例(4)中的“小米”在酿造酒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的、化学的变化,即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并成为其产品“酒”的一种成分。而例(5)中的“微波炉”在施事者动作前后其性质、状态、功能等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只是施事者的工具。

3.材料具有“融入性”

材料在动作行为完成后产生了或变成了新的事物或现象。而工具只具有“传递性”,即传递施事者的动作,并对受事产生一定影响。它不能产生或变成新的事物或现象。

(6)早饭我们就用花生、绿豆、桂圆什么的煮八宝粥吧。

(7)别用手,用干木棍挑开电线。

例句(6)中的材料“花生、绿豆、桂圆”经过“煮”的动作后成为了“八宝粥”的一部分;而例(7)中的“木棍”只是传递施事者意志和力量的中介,它没有产生或变成“电线”。

根据语言学界认可的“工具”、“材料”句法语义特征判断,以上各例中出现的NP是典型的“工具”、“材料”,在语言学界不存在太大争议。

(二)既可作工具又可作材料的成分

这一类在物质世界中既可以做工具,也可以作材料,至于在语言中充当哪一种语义成分,是由整个语义框架决定的。其决定性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名词与动词的关系,一个是几个共现的名词性成分的相互制约。例如:

(8)他们用松木顶门。(9)他们用松木做家具。

(10)他用这些砖头砸我。(11)他用这些砖头砌墙。

(12)这些毛线用竹针织毛衣吧。

例句(8)和(10)中的“松木”、“砖头”是施事者动作的传递,在动作完成前后其独立的个体性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产生或变成新的事物或现象,只是发生了位移,因此我们确定例句(8)和(10)中的“松木”、“砖头”是工具成分。而例句(9)、(11)中的“松木”、“砖头”不仅参与了新事物的形成,而且构成了新事物,是材料成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却成为不同的语义成分,说到底是由动词的意义决定的。而在例(12)中,“竹针”是工具成分,“毛线”是材料成分,而“毛衣”则是成事。这是由名词本身的性质及名词之间的相互制约造成的。因为共现的几个成分已经各自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二、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的区别

这里,我们所谓的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都是在一个大的语言背景下,典型受事同现或者虽是隐含的,但人们的完形能力能补充出来。我们做这样的处理以帮助人们顺利将其理解为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

(一)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作宾语的自由度不同

吴继光以“施事性、受事性”、“不变性、可变性”两对语义特征为参照,发现典型工具施事性和不变性强,典型材料受事性和可变性强,从而建立起这样一个连续统:

施事典型工具非典型工具非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受事

从这个连续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的被支配性强弱不同。材料成分因为更接近于受事,其可支配性仅次于典型受事宾语,因而材料成分作宾语比工具成分自由。

(二)动词词义的抽象与具体

工具宾语句中的动词一般表示的是抽象的类动作,是使用工具的一种方式。而材料宾语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制作义,因为动作要作用于材料并产生一种结果。例如:

(13)不听话就用鞭子抽你。你不听话就抽鞭子。

(14)用这块布裁裙子吧。裙子就裁这块布吧。

例(13)中的“鞭子”是典型的工具,由于它存在于一个可选聚合中,除了“抽鞭子”,我们还可以“抽藤条”、“抽鞋底”,这里的动词“抽”表示的是对工具形式的选择。例(14)中的“这块布”是材料,动词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并产生成果“裙子”,动词表示的意思自然是具体的。

动词词义的抽象与具体,决定了动词能不能被描摹动作行为具体情状的状语。例如:

(15)他用大杯大口大口地喝着酒。*他大口大口地喝着大杯。

(16)她用毛线一针一针地织着袜子。她一针一针地织着毛线。

工具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抽象的意义,因此不能用描摹动词具体情状的状语修饰;而材料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义,可以用描摹动词具体情状的状语修饰。

(三)动词的时空性

工具宾语句中动词表示的是抽象的类动作,并不是某时某刻发生的具体动作,所以动词不能加“着、了、过”等时间成分,也不能与表示动作发生的实体空间的成分共现。而材料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义,其时空性较强。例如:

(17)他正用大瓶喝着酒呢。*他正喝着大瓶呢。

(18)她正用花布缝着裙子。她正缝着花布。

(四)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的扩展性

工具宾语表示的是抽象的动作,所指明的仅仅是对一类事物的利用,而材料宾语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行为作用于具体的材料上并产生具体的成果。所以,工具宾语成分通常不能采用数量名或指量名形式,而材料宾语成分通常可以。例如:

(19)*她喝了两个大碗。(20)*她吃了那个饭盒。

(21)她裁了两块缎子。(22)他雕过那样的大理石。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关于语义结构中材料成分的几个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李临定.汉语比较变换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任鹰.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