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庄子《齐物论》看生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庄子《齐物论》看生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生死观贯穿《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庄子并不将肉身的消逝看作是思想的泯灭,而是认为人的身体、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其思想仍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说,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正是身死心不死,齐万物与等生死。

关键词 生死观 齐 辩证

一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可以说因他们在不同的地位接近永恒与绝对存在所获得的启示。庄子就是站在高山之巅以天的立场以超脱的心态审视这个平凡的人世间。

齐物论》中传达了三种意思,一是“齐物”,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本无严格的分限,这是“齐物”的基础;二是“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三是“齐语言”,通过形成各种观念的人的语言来说明语言对人的压迫,以解除当时社会禁锢束缚以及世俗理念对人心的压迫。庄子在于说明事物的无差别,“齐物”囊括一切实物,这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的具体外在表现,“齐”(无差别)乃《庄子》哲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对于生死观尤为关键。在生死方面,庄子并没有把生与死看作是对立的两者,而是辩证看待,万物同一。

庄子认为事物无非有正反两个方面。“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生与死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庄子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否定的方面看待这种辩证关系,说到:“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对在存在境域中的生与死持一种肯定“生”的意义、齐生死与“死”的理想化的态度。

一、肯定“生”的意义

时间性与历史性从过程的维度揭示了存在的个体性。庄子在哲学把“我”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受世俗礼仪影响的“我”,这类非自然的本我;另一种是合乎天然的我。《齐物论》开篇就提到的“今者吾丧我”,“吾”是后一种合乎天然的真我,“我”是进入忘我境界所摒弃的非本我。庄子由齐万物进而齐生死,淡化了关于“生之有限”与对“生”的敬畏之心。以确认个体存在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的价值提高到了重要的地位。

庄子曾将生命的价值与天下做比较,《庄子・让王》中写道:“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在这个个体与“大器”之天下作比较时,天下不可易生,生命的意义无疑得到了最深沉的展现。但在现实社会,作为生命价值具体体现的“身”却很少为人们所真正意识到。《齐物论》提到:“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 也就是说人都在忙忙碌碌,一辈子劳累困顿而没有什么结果,找不到永恒的归宿,这真是可悲!“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这同样也是一种比较,比较形形的身外之物“名、利、家、天下”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

这里重视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囿于外在之形,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也可以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齐物论》有云:“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在他看来,世间最可悲的是莫过于精神生命的终结,在于“心”随“形”化。“哀莫大于心死”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肯定精神生命在人的存在中相对于肉体生命更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看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是肯定生命价值并不意味着无视这一事实,事实上,正是这种生命的有限性,才更突出生命价值的不可忽视性。人的生命的存在可以说是两种形式:一是形体上的“感性生命”;二是意念上的“精神生命”。庄子生命价值的注重既表现为“养寿命”,珍惜生命,近名则累生,近刑则危生,远离这些才能使身安顿;也表现为“悦志意”,精神世界得到的发展与满足。

二、齐生死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生命的存在总是相对于生命的终结而言,也就是“生”相对于“死”,从现实的形态上说,个体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终结的过程。在这里,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的原则来规定“死”。他认为不论是人出生来到这个世上还是人死同样都具有偶然性,这种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庄子认为生命的有限性作为内在的存在品格,人总是要经历由生及死的过程,无一人可以幸免。相对于天界地狱这些所谓的归宿而言,他是把生死视为自然现象,非神鬼的意志。自然界、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生死的神秘性。“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这一方面的理解,无疑有助于淡化对死的畏惧。

《齐物论》云:“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也正是说明了人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自己当初不该恋生呢?他认为死亡未必比活着更痛苦。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好生恶死?同时庄子通过透视“死”为“生”的延续来克服“死”的必然,另一个方面看也缺乏现实的内容,仅仅给人思辨、抽象的感受,还包含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20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自己最后的生命阶段通过录音记录下来自己的心声:“死亡并不是人们最终必须面对的病态,痛苦的事情,而是如同日常生活一般……感到生与死是一体的。”肯定生命价值正确看待死亡,将“生”“死”齐,得逍遥。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