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将审题进行到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将审题进行到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审题成则文章成。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审题指导与训练,但学生在写作或考试中出现的审题偏差现象仍然很严重。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主要以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题为例,谈谈有关审题应具备的几种意识,请方家指正。

一、审题应具备服务于立意的意识

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即文章的主旨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与“主心骨”。立意向来有高低深浅之分。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立意“存高远”,正所谓“人所难言,我易言之;人所易言,我所言之”。审题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文章的主题立意。2011年南通市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之一即“中心明确”,大多数初中生都能捕捉到“积极向上、明确集中”的主题,但要想确立“深刻新颖”的主题就有难度了。

海门市2012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又闻那一缕馨香”非常值得玩味,作文评分就是“主题的提炼”上见高低。大多数考生都能扣住“馨香”这一关键词,明确了要写表现“真善美”的物、人或事,写出“又闻栀子花香、又闻茶香、又闻槐花香、稻花香”等题材,但仅将“馨香”理解为“花香”,立意浮于表面,这类文章只能在切入分48分之下。相反,有考生写出“奶奶熬的粥香、母亲洗的衣香、外婆包的粽子香、爷爷抽的烟香”等,由外在的嗅觉感受深入到无形的亲情挚爱,主题提炼与立意角度都极具个性、新颖深刻,给阅卷教师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思维震撼。

近五年来,“比喻多义类作文”成为一道受广大出题教师青睐的靓丽风景线。如“又见枝头发新芽”(2008年广州)、“我心中的风景”(2009年成都)、“心灵的脚步”(2009年盐城)、“那一缕春风”(2010年黄石)、“送他人一朵花”(2010年长沙)、“我心中的太阳”(2011年潍坊)、“我的天空”(2011年滨州)、“在阳光路上”(2011年连云港)等,不胜枚举。这些文题在审题第一步时尤其要注意,审出其中的本义、实义、常用义、表层义,更要审出其比喻义、象征义、语境义、深层义,通过联想,化实为虚,挖掘内涵,虚实相生,提炼升华,使文章形神兼备,夺人眼球。

南通市2008年中考文题“一道风景线”,前面的“提示语”写道:“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线;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提示语与文题相得益彰,给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风景线”无论在眼中还是在心中,都必须美丽、优雅、令人感动,必须是值得赞美与肯定的人或事物,是一种值得歌颂的健康的心态、向上的精神、高尚的情怀、坚定的信念、博大的胸怀。如果审题停留在“自然风景”层面,那么就会给人潦草马虎、不深入的印象了。

“文为心声”,立意好的文章能够展现考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文章带有考生独特的思想与个性。审题时把握好“立意”这一关,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二、审题应具备服务于选材的意识

海门市2012年九年级第二次模考中出了这样的作文题:“守望心灵的阳光”。审题时,立意方面的难度并不大,大多数考生都审出了“阳光”的比喻义、象征义,可是对于选什么材料、写什么内容,很多考生犯了难,以至于写出似叙似议、文体模糊的文章,抑或通篇议论、无实质内容的文章。因此,审题在思考立意之余,还必须要学会围绕中心初步明确写作的内容。我国清代诗论家李重华说过:“吟咏先须择题,运用先须选料。不择题则俗物,先能秽目;不选料则粗才,安足动人?”没有选材步骤的审题,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过场,势必导致作文的低效或无效。

其实上述文题 “守望心灵的阳光”之前还有一段提示语,非读不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孟佩杰,命运对她很残忍,她却用阳光的心灵回报这个世界。是的,人的心灵需要阳光的普照,封闭幽暗的心,即使面对艳阳天,也抹不去深藏的阴霾。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孟佩杰阳光的心灵。守望阳光,让心中的绿色永恒;守望心灵,让明天的希望闪光。”这段提示语既明确了文章的立意,又提示了选材的范围。“守望心灵的阳光”就是像孟佩杰一样能够坚定内心的信念、追求内心的梦想、固守心灵的美好。考生只要找出心灵的阳光所在,具体描述守望的过程,突出其艰辛和喜悦即可。

审题要服务于选材,明确选材的范围,除了关注提示语之外,还不能忽视文题中出现的时间、处所、数量、领属、关系、对象等限制性的词语。如“明天的我”,限制了时间“明天(未来)”、对象“我”;“一道风景线”是写“一道”或“一组”风景,不是“两道”;“在尝试中成长”选材上暗示了“什么尝试”,是一次精神的感悟、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上的突破?等等。值得补充的是,近年的作文题在《语文课程标准》“说真话、抒真情”的理念下,很多都带有“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体验”的要求,这就需要考生从生活中找“米”,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的“最小说”“例范文”了。

如何在审题的过程中找到“选材”的突破口,很多教师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法,如添加要素法、比较异同法、大题小做法、小题大做法……此处不赘述。

三、审题应具备服务于结构的意识

如果说“立意”是确定“为什么写”,“选材”是解决“写什么”,那么“结构”就应是完成“怎样写”的任务了。宋代姜夔在谈论写文章时说:“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审题的重要目标之一即在作文之前明确题目中的种种限制与要求,如文章的重点何在、如何扣题切题、照应点题等。“戴着镣铐跳舞”,在笔走游蛇中向阅卷教师展示自己“镣铐”的贴切与恰到好处,体现构思的匠心,这就是谋篇布局的魅力。

2012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就这样慢慢长大”轻松亲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但是这个文题在审题方面还是设置了陷阱:“就这样”三字要求考生立意明确;“慢慢”一词则着重考查学生结构文章时是否注意到过程的完整、故事情节的曲折,是否凸显了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否突出了“长大”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哲理。“慢慢”正是行文的详点重点,应该由三件事或三个以上生活片段构成,才能体现其过程性和曲折性。很多考生仅由一件事情生发出成长的感慨,显得单薄而仓促,势必与高分无缘。

有一类作文题,如“开出自己的花”“升起心中的太阳”“守望心灵的阳光”等,都是动宾短语。对这一类文题的审题,将写作的重点落在“动词”上,体现在具体过程中,即如何“开出”自己的花,如何“升起”心中的太阳,如何“守望”自己心灵的阳光,不侧重于“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也不侧重于“这样做了之后”的结果。在安排全文提纲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必须重点考虑。

很多中考文题中带有“最”“也”“还”“更”“其实”“又”“终于”等副词,这些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审题难度,也是考查考生行文结构能力的抓手,因此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我”,其中“总”就有丰富的潜台词。它暗含曾有过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把“钥匙”的经历,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 的百转千回,又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会心一笑,把其中的层累写出来,即可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总之,审题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筛选、品味、提炼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品味提示语、剖析作文题、关注具体要求三方面,放眼服务于“立意”“选材”“结构”三个意识,将审题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