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聋校语文课堂“热点”扫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聋校语文课堂“热点”扫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比前几年鲜活、生动了许多,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愉悦、宽松、平等学习着语文。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也“不甘落后”,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课改热潮,很多一线教师也作出巨大努力:学习、研讨和借鉴新课程理论,寻找并努力拉近特教与普通教育的差距,并以其精髓融入特教课堂教学之中,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深入其中,不难发现这些“热点”中似乎已经隐含着一种形式化、程式化、扭曲化的不良倾向。

一、发表见解“追求无忌”,偏离了文章原意

聋生认知水平不高,在学习语文时,大多以自己对生活的直观认识形成的经验,或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作出天真无邪的发言,这本无可非议。可近年来,一些语文老师“疑问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说”,课堂上也常听到“没关系”“不要紧,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时,不少老师同样亲切有加,以表扬为主。附摘录于某聋校的《司马光》一文的教学实录:

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

生: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

生: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伤。

师:你觉得第二个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还可能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

生:缸片飞出来,也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

师:这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得真周到。

这位老师对这“无忌的童言”可谓是格外保护,表扬有加。其实,本文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而对司马光评价在老师的“怂恿”下严重偏离了对课文原意。教者应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朗读教学“主观臆想”,淡化了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感情朗读,需要情感的投入、语调的变化、停顿的转换,需要内行的老师在朗读基调上的准确引导。把握不准课文基调,朗读教学就惨了。附摘录于某培智学校的《一夜的工作》的朗读课例:

师:此时此刻,你能读读最后一段话,表表你的心意吗?(语调亲切地引导)……

师:带着你喜欢的语气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在老师的启发下,出现了好多种读法。

生:(读)“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学生始终用低沉缓慢的语气读前三句,最后一句用亲切询问的语气读)其实,这段话是作者看了总理一夜工作后发自肺腑的赞美,朗读时的语调是“高声”赞美,可在老师“亲切地引导”下,学生只能循着亲切的基调,低沉地读书了。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己的领悟诵读等。(2)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3)积累运用,积淀语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三、学习方式“一味合作”,取代了独立感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合作学习成为部分教师追求的标杆,成为实践新课改的课堂标签。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与其中。但仔细一看:A组学生压根儿没有合作讨论,是在闲聊;B组学生围坐在那里,聆听个别好学生的主讲,充当“陪坐”或“听众”的角色;C组学生合作正渐入佳境,但时间已到,只得打住……这样的合作学习,或蜻蜓点水,或干脆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没有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1)鼓励质疑,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出自己的见解;(2)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合作学习手段,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让学生在独立感悟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在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处开展合作,在合理有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与合作精神。(3)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新课程的内涵很广,这样那样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笔者不可能一言概全。作为教育者,如何真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舞台,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必须是为其精心配制的“眼镜”),用自己的需要来学习(必须是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用自己的形式来成功(必须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融合),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共同期待的。

(作者单位 江苏赣榆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