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办民办相辅相承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办民办相辅相承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打造“学习型城市”成为社会发展的口号,当激烈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用不断的学习为自己在社会的立足“保驾护航”,于是,我们看到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传单漫天飞扬。鱼龙混杂中,有的真正为我们提供着学习的机缘,有的则仅仅是盈利的工具,在公办教育之外,民办教育迅猛地生长着。

卢栋,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副总编,研究教育多年,努力寻求教育新模式。当人们迷茫于这漫天的传单时,他已经用清醒的头脑分析了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市场,向人们解读着民办教育的前世今生。

民办教育的野蛮生长

在采访之前,卢栋刚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上,作为嘉宾,卢栋说,“民办培训行业在教育领地具有举轻若重的地位。我今天一方面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民办教育培训,同时又想以超越第三只眼的身份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作为我国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卢栋对于民办教育的见解不仅仅包括这些。他说,教育培训是市场催生的产物。“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在我国,最早的教育来源于学校教育,校外机构基本上是没有的。举例来说,作为比较早的培训机构,新东方的诞生是基于出国考试而发展起来的,出国需要参加托福、雅思等考试;但作为国外的考试机构,自身不会来开办考前辅导,国内的教育部门也不会为国外考试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新东方恰恰是成功地挖掘了这类考试市场,迎合市场和用户需求,成为民办教育领域的先锋成功者。”

与民办教育相比,国家出钱普及义务教育,最初可能只是为了消除文盲,但是人才的培养却不能止步于国家财政的公办小、初教育和高中教育!要解决一个人口大国的普及性义务教育,自然也要考虑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让尽可能所有适龄儿童都接受教育,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是大班式教育。作为普及性基础教育无可厚非,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群体式大锅饭”是很难满足因材施教、个性成长、专业发展的高精尖人才培养需求的。另一方面,如今几个大人长辈同时期待和培育一个孩子的现状下,在接受体制内学校教育的同时,卢栋说:“马无夜草不肥,家中望子成龙,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吃吃小灶!”小学、初中校内课程繁多已然不堪重负,家长们仍不甘心生怕自己孩子落后于别人,到处不惜代价不辞辛苦,为孩子寻找额外的“加餐”补习路径。

根据卢栋的分析,无论是为出国还是补习,目前看来,促使民办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升学压力。以前是能够考上大学就可以了,现在人们越来越希望考上水平比较高的大学,这就需要寻找更佳的学习途径。另一方面,外界压力。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发现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第三,独生子女家长的期待非理性的提高,会更加注重孩子的超常教育。这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压力变成动力,对于社会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卢栋看来,民办教育的发展现在处于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客观的需求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被称为“朝阳产业”,吸引了很多资本进入民办教育领域,这些资本的进入使得民办教育的发展易受到投资套牢的危险。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民办培训机构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和促进。规范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注册一般需要在教育部门备案,财政部门注册,这类教育机构的章程就规定是半公益的,不能是完全赢利性质的,只能“可以要求取得回报”。而更多的教育机构创办者,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不求回报不要收益不可能。因而更多是以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的名义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在教育资质、考核、监管上,又失去上级主管部门,名义上是举办产品技术培训,实际上进行的是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这种情况下,确实难免滋生急功近利、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例如甚至有很多校外辅导是先发传单招生开班,发现赚钱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性经营,找到模式稳定效益有扩大规模的需求之后,才考虑去工商管理部门去注册一个合法性的机构。“注册时,工商部门是不负责也无能力考察是否有办教育的资历的。”卢栋说。

从最初的先看效益再办营业执照,到现在存在的巨大发展驱动力,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一直经历着野蛮甚至是疯狂的高速生长。现在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问题与前景并存,有很大的商业发展驱动力前景。卢栋说:“现在新的政策研究报告已经出台,分析表明国家相关的民办教育政策法规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很多现象和作法还将继续下去,某些领域的乱象一时还难以根治。”

人机结合催生教育新模式

民办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市场的需求,更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了我国整体教育理念的发展。“市场的推动使得家长产生了对孩子接受更好、差异化、特色化教育需求的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循序增长,促进着广义上的教育培训领域的迅猛发展。”在卢栋看来,经历了野蛮生长时代,民办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

民办教育小班式或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初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采访中,卢栋说,传统教育是一对多的大班授课模式,校外的培训机构则出现了小班式教学和一对一的模式,在形式上满足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教授模式。

卢栋介绍,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天资禀赋、习惯态度以及途径、方法。卢栋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发现,现在的民办教育机构虽然在“一对一”的简单数量形式上满足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但基本上只是在教育或者学习方法的层面上进行教育,较少考虑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差异性、习惯态度的养成等。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育人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仅仅看考试学科的知识成绩分数!而现在校外辅导培训机构大多的宣传和追求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考试,这正是民办培训机构在“因材施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对一的培训能够收很高的费用,但效果不一定如家长预期那样好。卢栋说:“国家有规定,拿教师证的老师是不能出去兼职教学的,是违规的,所以培训机构里的年轻人,大多都是机构招聘的大学生,而且师范类毕业极少,在短期的企业内部上岗培训之后就匆忙走上讲台,或者面对辅导的学生,虽然在师生数量对比上能做到一对一,但是不是有能力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也是有待考察的,所以要多选择!”

当实体的培训机构快速发展,网络培训也成为民办培训机构的重要阵地。但现实的阻碍往往会打击网络培训机构创办者的积极性。卢栋说,相较而言,家长在观念上更加认可实体的培训机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网络教育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电大、远程教育等教育手段,采用技术手段使得不一定面对实体的老师也能学习相应的课程知识,但先前的广播电大是针对成人的,现在的网络教育既针对成人也针对青少年甚至幼儿。他分析,相对来说,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孩子好动、注意力分散,作为网络教育的主体设备电脑,是无法承担到一个真正的人作为辅导老师,进行贴身家教的效果,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就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而言,难以彻底消灭的一个天然短处。对于网络和电脑化教育的新鲜感一过,孩子容易开小差。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上网等一系列准备操作复杂,增加了孩子学习的难度,成为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网络化学习的技术障碍。第三,家长担心网络中,包括游戏、聊天等非学习成分诱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家长宁可选择贵的多的实体学校甚至一对一,也不要在网校举办者们看来优势不知要好多少的网络教育”。

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网络教育确确实实拥有一系列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优势。例如,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可以有助于多元智能的开发,同时网络化教育的发展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等,所有这些信息化教育的技术优点将为公办学校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依据。卢栋说:接受培训机构校外辅导的学生就总体来说,还只是一个比较小的支流,相对于公办学校的学生来说,存在的范围、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小,“教育的主战场是体制内的公办学校。新教育一定是传统教育模式和技术的结合,新技术推动传统教育的变革!新技术更加智能,更加快速、便捷、省钱,而这一切必须要从公办学校内兴起并普及,CCTV中学生好学网校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非常有效的尝试,推广普及正在进行中”。

据卢栋介绍,目前我国师生人数的比例是初中为1:15,小学为1:18,但具体到一门课程,可能这个比例大大改变,一个学科教师面对100甚至更多学生的情况极其普遍,“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个体,所以就很难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个性化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永远无法实现,而日益发展的新的IT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卢栋看来,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在教育上的突破性应用,极有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前景大好,定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而网络教育的启示告诉我们可以在教师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利用人机结合,实现设备的辅助——相信很快就可以出现这样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老师引导学生控制技术设备实施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对何时使用设备和如何使用进行指导。这便是“一种人机结合实现的因材施教的新模式,由‘机器’代表和集成专家智能,而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充当指导学生高效使用机器智能的‘导学教师’:电脑讲解、老师负责课程、规划、指导、监督和跟进”。

民办教育是教育新模式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采访中,作为长期研究教育发展的专家,卢栋还对家长选择民办教育机构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品牌原则,关注这些民办教育机构被认可的程度,一些民办教育机构已经运行很多年,积累了荣誉,比较规范,得到人们的认可。二是就近原则。选择民间教育机构需要考虑费用问题,可以不用过度迷信品牌机构,因为一些比较小的机构不一定不如大机构,但最好不要未经考察就进入刚刚开办的作坊式培训机构。

在卢栋看来,民办教育发展的探讨正当其时,因为今年是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十周年,十年间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民办教育获得了充分发展,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卢栋还将在探索教育新模式的道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