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金融危机下我国外贸企业受挫重大,两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外贸模式。以新贸易理论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外贸模式及外贸取得的成就和随之产生的问题,并分析当前发生巨大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探讨我国外贸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出口导向;外贸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22-01

1、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贸易模式的选择及贸易增长表现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55亿元,2007年增加到166740.2亿元,30年增加了近460倍,图1可以清楚的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总额,进口额、出口额均呈上涨趋势,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以进出口额占GDP比表示的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9.74%,提高到2007年的66.3%。外贸额及外贸依存度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采取了出口导向的政策。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主要实行进口高额关税、出口补贴、进口替代等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因此,20世纪80年代,“三来一补”、原材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以发展出口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图2可以看出,在我国三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最快,远远超过其他贸易模式,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口位居第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不合理性,出口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而进口一般贸易产品,必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所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1994年外汇改革以后,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从改革前的1美元5.762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8.6187人民币,加上低廉的要素价格,我国出口贸易持续上升,顺差逐年增大。人世以来外贸增速更是高达30%。贸易总额从千亿迈上万亿美元的大台阶,日本用了30年、德国用了25年、美国用了20年,而我国只用了16年。

2、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国内外条件在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成功使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一路飞涨,升值压力极大,加上欧美深受金融危机重创,各国为保护民族企业均会采取保护主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后金融危机下对我国的外贸模式做出新调整。

2.1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

全球金融动荡引起的国际市场巨大变化,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出口的发展。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欧盟对我国反倾销越演越烈,所有这些与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密切相关。

贸易方式从产业间贸易已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产业内贸易日益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出口结构与我国及其相似,他们必将在国际市场上同我国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主要转口市场东南亚地区,由于受到欧美的限制,取消了对某些工业化国家的普惠制待遇,未来我国欲通过这些国家加大对欧美的出口已不太可能。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元持续疲软,金融体系长期动荡。日本民众对经济萧条很敏感,一旦经济形势不妙,他们便尽量压缩消费需求。因此,在较长时期内,日本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将相对饱和,我国对日出口很难保持稳定增长。

2.2国内条件的改变

我国在外贸发展初期,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作为比较优势获得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资的上涨速度正在加快,我国低廉劳动力的优势正在减退。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这样我国养老和社会福利负担随之加重,也将推动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低廉劳动力将不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

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剧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必将进一步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受重商主义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一直采取外向型出口模式,对外汇倍加钟爱,但目前却为过国际收支盈余的激增发愁。为了消除国际收支盈余,2005年以后我国鼓励对外投资,但效果值得怀疑,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我国外贸模式的转变

在重商主义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采取外向型贸易模式,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将步入新一轮调整期,我国外贸高速增长期行将结束,贸易模式紧迫需要调整。转变外向型发展模式,实现我国GDP增长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内需和外需并举的转型已毋庸置疑。

3.1适时调整贸易发展战略。在保护和开放方面采取差别化政策

新旧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动摇了其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根据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贸易发展战略,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外贸发展模式。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自主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获得创造型比较优势,以竞争优势产业替代比较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3.2对内对外均衡发展。将对内发展作为长期发展目标

在我国外贸新的发展时期,逐步调减我国出口,扩大国内市场,提高国民消费水平。出口导向,粗放型经济增长,两极分化严重等原因造成我国内需不足。我国需要将重心置于解决内部失衡的问题上,在国内追根源。改变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现状,提高各部门工资待遇,提高福利,完善社会保障,留住人才,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3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是转变

以贸易总额衡量,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我国贸易顺差主要由加工贸易构成,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等方面的弱势,使我国缺乏成为贸易强国的基础。我国产业竞争力整体不强,在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企业在进出口商品定价权方面没有将潜在影响力转换成现实控制力,其原因除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外,更在于我国企业对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机制不熟悉有关。我国不仅要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更不可忽视国际间的贸易规则,政府部门要带动我国外贸企业学习外贸规则,培养优秀经贸人才,为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潘尧,新时期中国外贸政策重新定位与调整[J],华商,2008,(4)

[2]刘乃瑜,外需减缓背景下我国外贸出口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科技资讯,2008,(36)

[3]中国出口型经济结构亟须调整[N],参考消息,2009,(5)

[4]肖慈方,论我国现有出口贸易模式的危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5]戴军,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我国贸易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湖湘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