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专家点评 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家点评 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邓明

尊重艺术规律

两期下来,杂志有点意思了。建议多找一些达世奇这样的特约撰稿人,多一些高质量的文章。

我也关注舞林争霸之类的选秀节目,倒不是外行看热闹,而是好奇,想看看美术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究竟有哪些门道,有时候还会从百度追看某些炫技细节和导师点评,从中获得知识、启示和享受。

选秀节目有点像开放的大学课堂,让观众通过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获得他们感兴趣的相关专业知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类似的做法还有早些时候央视百家讲坛的部分节目以及20多年前上海辞书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当然,选秀节目必须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才能抓住观众。

选秀节目也有点像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可以用刚性的时空尺度来衡量,选秀的评判则是弹性的,更多的取决于导师是否专业,是否公正,是否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选秀节目其实不仅在秀参选选手,也在秀导师,秀主持,秀电视台,秀他们对艺术规律和参选选手的尊重。

冯季清

上海艺术之家

非常高兴看到《上海艺术家》有全新的面貌。从上一期“会所文化”的选题,可以看到杂志对选题非常有新意,体现出主编和编辑们对社会文化的敏锐洞察和深入剖析,同时与市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从杂志的名称《上海艺术家》来看,应该有三个明确的定位,其一是上海,其二是艺术,其三是艺术家。它可以讲述在上海艺术家们的创作生活、艺术成就以及生存状态,如老年艺术家的生存现状,也可以体现上海艺术的海派特性,与全国其他地区文化艺术的差异,如上海与北京文化差异。另外,杂志在做专题时,要有专业的理解和观点,用专业的角度引导读者去思考与探讨,充分发挥杂志的文化标志和艺术功能。希望《上海艺术家》可以成为“上海艺术之家”!

魏芙

关注舞蹈艺术

说到刊物,我珍藏着一本1997年(总第66期)的《上海艺术家》,之所以珍藏,是因为上面有报道“八届全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研讨会纪要”的文章,而本人,便是这场开幕式的编导之一。在该期杂志上,“当代艺术研究讲坛”栏目中有“再论中国民间舞学科的文化建设”;“批评热线”栏里有对舞剧《倾国倾城》的评议;还有介绍青年舞蹈家和芭蕾新作“梁祝”的剧照……这是难得的“舞蹈唱主角”的一期。

略感遗憾和不足的是,作为上海艺术研究所旗下的《上海艺术家》杂志,似乎没有关于舞蹈艺术门类的专门栏目,而舞蹈,在我看来,理应是艺术门类中的重要类别。对舞蹈内容的缺失,可能会削弱以“艺术家”命名的杂志的影响力。

上海的舞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其曾有的辉煌,占据着中国舞蹈的半壁江山,这些年优势的渐渐丢失,缘于方方面面对上海舞蹈发展的关注不够,理论研究不成体系,以及宏观上没有战略规划所致。今天,舞蹈走进平常百姓生活的势头已经形成,舞蹈艺术属于“小众艺术”的界定已经打破。很希望《上海艺术家》面对这样的新形势,给舞者们一片重展风采的新天地,让爱舞者也能在这里采集收获更多的指导性和专业性知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出于我“职业的偏爱”,但愿这样的建议能被采纳。

沈鸿鑫

抓住“上海”和“艺术”这两个关键词

改版后的《上海艺术家》很大气,很精美,在内容方面从一度偏重于美术,改为涵盖艺术各个门类,我以为这一转变,值得称道。

如今“上海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上海的历史、民俗、建筑、方言以及海派特征,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上海的艺术也同样为各界所密切关注。《上海艺术家》是上海的一个文化品牌,也是一份无形资产。我认为她要充分发挥上海艺术研究所的学术优势,并联手各方面的力量,紧紧抓住“上海”和“艺术”这两个关键词,把上海各个门类艺术的历史、著名作品和艺术家,把上海艺术与上海市民的生活的关系,介绍给读者和公众,使他们领略到上海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彩纷呈、群星璀璨的风貌。

上海的艺术门类很多,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建筑、园林等等,不可能每一期都面面俱到,可以每一期有一个重点,或专题,一年6期就是一个系列。刊物要兼顾信息、知识、学术、趣味诸方面,要关心热点话题,要有新意,但不要停留在泛泛而谈,而是要追求一定的深度。刊物无论选题、编排、行文都要注意趣味性和可读性。我相信《上海艺术家》一定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