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ARB与ACEI联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ARB与ACEI联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60例血液透析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服用福辛普利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服用缬沙坦,疗程均为半年,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指数均有明显提高,但实验组较明显,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7%和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死亡率分别为6.7%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液透析;慢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074-02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发展至尿毒症时均需血液透析,且大都伴有心血管疾病[1],其死亡多由心血管病引起,而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又居于心血管病死亡的首位[2]。以往的治疗常单独选择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但疗效不够理想[3]。本院对3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5年11月~2012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心力衰竭,按照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为Ⅲ或Ⅳ级,无顽固性高血压、半个月内无输血及出血史、无严重感染及恶性肿瘤、无妊娠或药物过敏史,并无心瓣膜疾病、心肌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大疾病。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高血压肾病15例,糖尿病肾病10例,其他7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4~65岁,平均(48.5±3.1)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49.9±5.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处理,扩血管、降压、纠正贫血、强心、改善钙磷代谢等,同时每周进行血液透析3次,每次4 h。对照组单用ACEI进行治疗,每日服用福辛普利片20 mg(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147)。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日服用缬沙坦80 mg(北京恩泽嘉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485),疗程为半年[4]。

1.3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并记录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事件以及死亡情况。同时,进行疗效判定。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者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缓解或者心功能提高1级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或者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 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血管病事件及死亡情况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长期血液透析使患者饮食不足,消化不良,营养物质合成减少以及透析时丢失,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室重构,因此终末期肾病患者常伴有心力衰竭,这也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5]。临床上早已证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均能有效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并已大量使用。但是二者的作用机制却不同。ACEI主要是阻滞AngⅠ向AngⅡ转化,而ARB主要通过阻断AngⅡ与AT1结合来发挥效应[6]。因此,二者均可以有效治疗及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学者提出,将二者联合使用,效果可能更佳。ACEI长期使用会出现AngⅡ逃逸现象,主要是由于非ACE途径激活产生AngⅡ增多,但ARB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可以阻断任何途径产生的AngⅡ,同时它还有益于血管内皮增殖、血管收缩等[7]。此外,由于ACEI的分子量小、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使其易被透析除去,但ARB则不会,故两者联合可以有效克服单一药物的局限性[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指数均有明显提高,但实验组更显著,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70.4%,结果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均较少,死亡率分别为6.7%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冰宣. 血液透析治疗后并发症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9):105-106.

[2] 张永辉.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8):1286-1287.

[3] 秦会娟,温玉洁.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2,(1):124-126.

[4] 陈海坚. 缬沙坦联合福辛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 现代医院,2007,(4):13-15.

[5] 杨继红,吴华. 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事件的原因分析[J]. 中国血液净化,2012,(6):1-4.

[6] 阚国庆,黄孟洪,李争,等. 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0,(27):70-72.?

[7] 刘瑞婵,刘瑞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0):1311-1313.

[8] 邱健.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2):86-88.

(收稿日期:213-01-27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