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对微生物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理论课教学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同时,结合自身科研和学科发展动态授课,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验课教学中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完善各项实验环节、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生物工程专业 微生物学教学 教学经验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使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他们在将来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如何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将近几年的一些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历史较短、发展较快、纵横交错和广泛联系实际的学科,具有内容覆盖面广和跨度大等特点[1],因此在教材的选用方面就要特别的慎重。目前,针对各类高校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微生物学教材版本很多,各种教材内容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2]。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理工特色的专业,我们选定以武汉大学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主教材,以复旦大学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为参考教材,这两本教材都是最近出版的,内容比较新、知识性强、汇集了学科近期研究进展、资料翔实、信息量大[3],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的全国优秀教材。

为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微生物学知识,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以该教材体系为主线,对某些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删节。比如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等章不讲,在基因工程课讲授;微生物代谢章节少安排课时,将这些内容在生物化学中详细讲解,避免课程间的重复教学。

2.改革教学模式

(1)引导式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绪论课上,我们把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我们周围存在哪些种类的微生物?它们的形态如何?怎样识别它们?哪些是对人类有益的?哪些是对人类有害的?如何培养它们?等等。这些跟生活、专业紧密相关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对专业的热爱引入到对微生物学的主动学习中。

(2)设问式教学。老师把握好教材和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为重要。只有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平时,我们在讲授一个新内容之前,常提出一些引人人胜、有助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讲水分活度值,以及不同微生物对水分活度有不同要求之前,先提问:蛋糕变质表面会发生什么现象?肉放坏会发生什么现象?牛奶放坏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为什么蛋糕会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毛斑?而肉腐败后就会有鼻涕状物质出现?牛奶变坏后会产生棉花状沉絮?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水分活度值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讲解,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感受态”。

(3)研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讲授,学生在下面聆听,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呆板,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采用研讨式教学可以克服以上弊端。我们在讲解几章内容后,会给出一个讨论题,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查资料准备,然后进行专题讨论,由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我们归纳总结。比如我们发现学生对病毒比较感兴趣,于是安排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内容讲述给其他同学,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作最后的修改和总结。在研讨中发现学生准备得很积极,学习兴趣高涨,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研讨式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利用数据库的能力,加深了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4)结合自身科研和学科前沿授课。我们在介绍微生物遗传育种时,先给学生讲述了育种在工业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从筛选到的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突变菌株实例入手,来说明筛选工作的艰巨性和寻找适当筛选方法的重要性。首先采用两个平板,给同学们展示了经紫外线诱变后的突变株的透明圈大小和未诱变菌株的透明圈大小,然后讲述透明圈和纤维素酶活的关系,再介绍初筛、复筛的概念和具体做法,最后介绍优良菌株选育的其它方法,以及改进筛选方法、提高筛选效率的实例。这样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了同学们了解微生物学实际育种工作全貌、掌握如何创新方法提高筛选效率的过程,引起了同学的广泛兴趣。

2008年9月份,给学生讲到食品安全时,恰逢“三鹿”奶粉事件曝光。我们就在课堂上着重讲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有关法规,以及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一些报道。又如在讲述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时,引入艾滋病毒、SAS病毒、禽流感病毒图片和相关内容。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我院把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这两个实验放在最前面做,其余按常规顺序安排。作这样调整的目的在于首先让学生学会如何分离常见微生物,比如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在讲述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和菌落特征时,用学生自己分离的微生物做样本,加深了学生对各类微生物的认识。在后边的革兰氏染色、酵母菌的大小和数量测定等实验中,要求学生同时完成教师提供的已知菌种和自己分离的微生物实验。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实验内容,使学生有成就感。

(2)完善各项实验环节。在每次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报告,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观看本次实验的操作录像,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对本次实验操作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提高了实验效率。在实验结束后除了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外,还要求学生共同讨论本次实验的关键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最后让学生写出感想。这种方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我们把平时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起来,通过课堂提醒大家,也时常根据学生们的建议,修改和调整教学方式。这种互相促进的交流形式,无疑为教学带来了活力。

(3)注重综合实验能力培养。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实验规程和操作技巧,如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各种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等。实验课教学固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每个实验内容只进行一次,学生没有重复的机会。我们在实验安排上,会留有一个综合实验,让学生自己选题、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实施实验、总结讨论和完成报告,通过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

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4,5]。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最终可以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陈向东,唐兵.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的教学使用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7-99.

[4]沈萍,彭珍荣.面向21世纪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0-931.

[5]郑毅,李慧珍,何文锦,等.微生物学通报,1999,26,(5):377-378.

通讯作者:杨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