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离我们更近还是更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街头献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长正在担心蒙语育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因为现在会蒙语诵经的人几乎绝迹。“商业化”和“工具化”是促使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原因。
行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没有这么沦落过。2006年10月,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巡展在北京中关村广场拉开序幕。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本该收藏于珍宝博物馆的占老艺术形式却以摆地摊的方式行走江湖,意在唤起人们的原始情结。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略显悲凉的方式。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它们自己的“晚年”,悲愤和凄凉的晚景也许是人们参观图片展后的最大感受。
广场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永传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董永故里湖北省孝感市是其申报单位,现在人们只是靠孝感麻糖和聚集在北京小商品市场里卖塑料用品的孝感籍商贩认识武汉这个卫星城市,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是董永的故乡。类似孝感这样的众多二线城市纷纷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张牌,重要的是.观众买不买账?
鄂尔多斯婚礼、刘三姐歌谣、白族扎染技艺分别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广西宜州、云南大理的城市名片,它们沾上当代各种媒介的光,《印象・刘三姐》才可以成为一场宏大的城市秀。那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如何呢?
它们没有那么幸运地获得城市运营商们的青睐,或者它们本身就不适合现代媒体形式,不适合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它们土生土长、土里土气,如唢呐艺术、汉剧、川江号子,它们的土壤没有了,又没有借尸还魂的能力,它们只有活在老人们的记忆里。
“令我感到悲哀的是。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是那些老年人,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着,在广场上一呆就是一个下午”,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的尹艳杰说,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展的发起人和负责人。
中关村广场是这次巡展的一站,尹艳杰对中关村广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对这个展示平台非常满意。中关村广场步行街原来是具有a00年历史沉淀的皇家御道,当200块1.6米宽、2米高的展板上冷冰冰的巨大照片横亘在这历史的街道两侧,鄂尔多斯婚礼、木偶戏、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头琴、古琴、昆曲、这些曾经让我们骄傲的物事在现代媒介的衬托下很刺眼、很突兀,如同回光返照般。
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沦落街头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高丙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还只是一个服务于“申遗”的项目(工程)概念。
今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专场晚会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新华社当时的报道是:一场民族传统文化“团圆”盛宴。
尹艳杰向《新周刊》透露,那台晚会加上首都博物馆的展览,文化部大概投入了700万;而这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巡回展,文化部没有投入一分钱,开幕式是正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城楼下举行。
2001年;月,起源于江苏省的“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立法,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如梦初醒。
由于国家没有拨款,这次巡回展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原定的现场鄂尔多斯婚礼和马头琴表演由于费用问题被迫取消。
尹艳杰说她的下一步计划是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以此来吸引一些大公司和投资机构的介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长正在担心蒙语诵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因为现在会蒙语诵经的人几乎绝迹了。他期待论坛之类的项目可以带来一些转机.外界机构的介入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管单位是文化部,不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样还牵扯到建设部、文物局等单位,所以它不会像旧城改造那样反响激烈,成了一件不痛不痒的事情。
有人认为,当今日之中国走在急速现代化道路上,中产阶层们的趣味还停留在奢侈品之上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沦为鸡肋就在所难免了。只有资本和有闲有钱阶层的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能真正继续做下去,靠文化部一两台“申遗”晚会和展览看来挽救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沦落街头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