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哈尼族碧约民间乐器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自己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民间音乐、舞蹈、诗歌以及其他文化艺术,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通过他们,哈尼族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世代流传,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哈尼族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尤其是民间音乐,这里笔者仅介绍几种用过、比较熟悉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民间乐器。
碧约民间乐器因结构、造型、材料的不同,其音域和表现力而存在差异,呈现出的音色和音调也各不相同,比较独特的主要有牛腿琴、口弦、牛角号、唢呐、稻管和树叶。这些碧约民间乐器一般不用于民歌、说唱和舞蹈的伴奏,而属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别,与民歌相比,它的音域更宽、表演形式更为灵活。
一、牛腿琴
牛腿琴,碧约语“叮”,因琴形与牛腿相似而得名,属弹拨弦鸣乐器。牛腿琴形制独特,音色清雅,主要用于独奏,流行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一带。
碧约小伙子常独自弹奏牛腿琴自娱,它是哈尼族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关于牛腿琴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云南省哀牢山区哈尼族碧约支系中有个纯朴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位美貌的姑娘,当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说:“我最喜爱竹簧、竹筚和动听的牛腿琴,你如果能做出这三种乐器来,我就嫁给你。”小伙子精心地制成了竹簧和竹筚,但牛腿琴使他发愁,因为这是传说中的仙琴,样子谁也没见过,只知道一定要使用野桑树的木料。但野桑树生长在很远的地方,山高岩陡林深,路途遥远难行。小伙子下定决心,带上棕绳和伐木工具,趟过九十九条溪流,爬完九十九座峭壁,终于在山崖上发现了野桑树,他腰系棕绳,荡过山崖砍倒野桑树,把它拉到路边,又在路旁茂密的草丛中躲起来,观察等候知道做牛腿琴的人。一直守到第三天晚上,一阵北风刮过,路边突然闪出三个人影。一个说:“这不是野桑木吗!”另一个说:“这是做牛腿琴的好材料。”第三个问:“知道怎么做吗?”前二人回答:“有了野桑木,牛腿作琴身,牛蹄当琴头,牛腿下半节挖空,粘上剌桐木薄板作琴箱,打上十二个小孔,表示能弹十二调,再装上金银做的弦,不就成了。”说完哈哈大笑后不见了。小伙子把这一切牢记在心,回家后就按那三个神仙的话,做出来一把漂亮的牛腿琴,系上金银线一弹,琴声果然优美动听。小伙子高兴地带上这三件乐器向姑娘求婚,终于获得了幸福的爱情。此后,牛腿琴就在碧约人中代代相传。
正如上述传说,牛腿琴多用整块野桑木斫制,琴身全长约65厘米~70厘米。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和琴弦等组成。共鸣箱呈半梨形,是在整木的一端挖凿出琴的腹腔,其上蒙以刺桐木薄板为面,琴箱长18厘米~22厘米、宽10厘米~12厘米、厚6厘米~8厘米。面板中央开有12个圆形小音孔,呈横向三排或圆圈形排列。琴头装饰较美观,正面上方多雕刻一只鸟雀为饰,下方开有弦轴,琴头背面呈圆弧形,设有两个硬木制弦轴,分列弦槽两侧或同列弦槽左侧。琴颈较短,上窄下宽,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表面不设品位,上端设有山口,下与琴箱接为一体。琴马竹制或木制,呈桥空形,置于面板音孔下方。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
演奏牛腿琴时,将琴身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小牛角或竹片制作的拨子弹奏。碧约牛腿琴的两条琴弦按四度音程关系定弦,常定弦为:g、c1。牛腿琴音色清亮雅致,只是音量较小。①(如谱例一)
二、口弦
口弦,碧约语“箜”,当地汉语称响蔑。口弦的特点在于利用口腔的共鸣,呼、吸气的轻重和舌、口腔的变化,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关于口弦,哈尼族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哈尼山寨的诺白和者梅倾心相爱。附近的怪石山上有个专门施法害人的魔鬼,他听到诺白的笑声,气得发抖,听到者梅的歌声,更是不自在。为拆散这对恩爱情侣,恶魔趁诺白上山砍柴之机,大施魔法,使其变成哑巴。诺白变哑后,想尽一切办法,始终未能开口说话。为向心上人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诺白苦思苦想,当他听到风吹竹叶的响声,从中受到启发,就用竹片做成了口弦,奏出了心里想说的话,并与者梅结成了夫妻。②
三、牛角号
牛角号,碧约语“爹么”。牛角号音调单纯,以吹奏者呼气的轻重和唇型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婉转的音调,音色始终保持古朴、浑厚的特点,有一种威严振奋而沉郁的意味。据说牛角号源于哈尼族先民首领召集族人奋起抗敌自卫。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牛角号逐渐演变为哈尼族农家驱赶禽兽侵害庄稼、狩猎的号角。碧约人喜爱集体撵山(狩猎),在集体出猎凶兽、大兽之前,按照传统风俗,要念咒占卜,祭献神树,以定凶吉成败。万事俱备之后,撵山队伍中的年长者给神树跪地磕头三响,并从神树上取下牛角号交给年轻力壮的司号手,待狩猎归来又把它们恭恭敬敬地挂回神树。牛角号平时是不能随便吹响的。牛角号大小各一支,什么时候吹什么号是有规定的,如出发时吹的号和捕获猎物凯旋时吹的号就不一样,发现猎物时吹的号和捕获猎物时吹的号也不一样,捕获的猎物是雄性还是雌性,也可从牛角号声中听辨出来。
牛角号的传说也极为动人。据说很久以前,哀牢山一个富饶美丽的寨子里,有一个勇敢的猎手通卓和心灵手巧的姑娘然颇,他们形影不离,产生了深厚的爱情。为保卫家园,通卓和然颇分别后上战场奋力拼杀,死于毒箭。消息传来后,然颇悲痛欲绝,坐在他们经常约会的箐沟边整整哭了七天七夜,嗓子哭哑了,便摘下一片野姜叶卷成树叶号,吹起了怀念心上人的音调。那低回委婉、如泣如诉的声音,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打动了全寨人的心。为纪念这位聪明的姑娘,哈尼族妇女就把树叶号作为一种时常演奏的乐器,并世代相传,沿袭至今。③
四、稻管
稻管,也就是谷秆,碧约语为“嘀卟嘀哩”。取材于新鲜水稻秆第二节,长度约50厘米,保留上端节子,下端通口,找个能稻管的细管,稻管掏出里面的薄胎膜,以使里面通畅,节子下方2厘米处用刀片削去很薄的稻管面至节子作簧片及吹口,此时,将簧片一端含在嘴里试吹,会发出呜呜的筒音,如果发出的音色、音量不满意,可在吹口的簧片头下方放一根细草以调节吹口的大小,吹口的大小可以改变音色、音量,最后在稻管面上抠通三至四个小口,加上筒音可发出四至五个音,足以吹奏出多种优美的曲调。(如谱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