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偶然”事件中抓取大主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12月由《新安晚报》刊登的《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在当年“安徽好新闻”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并推荐为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的三篇消息类作品之一。同时,这组报道还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封面2006》的“封面故事”之一。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引起全国强烈的关注,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在这组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份责任感让整组报道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从而在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上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大主题,同时,由于记者的“顶真”精神最终让这一事件得到跨国解决,让整个事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今天,我们重温这组可读性挺强的作品,探求它的成功之处,想必对编采人员仍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系列报道。
一、 题材:主题较大,令人深思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的成功首先体现在主题上。如果报道的主题,在那个时代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那么这样的作品必会成为传世佳作;如果报道的主题在某一段时间是一个新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现象,却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对待,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奠定了成为优秀作品或获奖作品的坚实的基础。能否发现这样的主题,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敏锐目光,对事件的理解是否具有一定思考的高度。
《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原本只被认为是一起“偶然”事件。2005年12月上旬,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例检中发现从美国一慈善机构发来的捐赠用品存在重大的卫生问题,捐赠品中夹杂着大量的医疗垃圾。这一事件在安徽省内一家报纸以一消息的方式率先刊登出来,主要是从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为角度进行报道的。《新安晚报》采编人员从这一篇篇幅并不太长的消息中看到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关注点”,并立刻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中发现这一主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一主题之所以被《新安晚报》定义为重大主题,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国外的慈善机构与我国也建立了来往和联系。虽然这种交往的主流是平等友善的,但却不时出现不和谐音符,一些不符合捐赠要求的物品以“慈善”的名义被捐赠到我国,这既损害了中国公民的利益,也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而这样的类似事件较为频繁地出现在报章时,也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担忧:我们国家对于来自国外的捐赠的监管力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是否完备呢?
《新安晚报》在这起“偶然”截获的“问题捐赠”中,恰恰发现了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问题。当年国内有三个省市同时接受了这批“问题捐赠”,其中有一市发现这批“问题捐赠”还在安徽之前,可是均作简单消息刊发了事,只有《新安晚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不懈地追踪。在其他两地媒体均已“鸣锣收兵”后,《新安晚报》仍锲而不舍,按照既定目标将监督的矛头指向大洋彼岸,直到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美国LDS基金会向中国人赔礼道歉,从而有力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这才圆满结束这一组连续报道。
二、采访: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整个报道从2005年12月初刊发第一篇稿件到2006年9月的最后一篇稿件发表,前后持续了10个月时间。而这一报道的成功也基于参与报道的记者的这一“顶真”精神。一个优秀的媒体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写“短平快”的稿件,同时也要敢于和勇于走“长路”。一个新闻事件并非只是“爆发”那一瞬间才是新闻,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更能看出这一新闻事件的重大意义。作为记者,对于一个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一定要有坚持的精神,追踪的过程短的或许需要半个月,而长的甚至可以长达数个年头甚至十数个年头。
正是由于参与《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的记者具有锲而不舍的追踪精神,才使得这一采访变成了一个“剥笋”的过程。一片片不松懈地去剥,直到露出事件的本来面目,直让事件得到最终的解决。如果仔细分析这一系列报道,可以把这一组报道的采访分成三个大推进。首场作战的“战场”在安徽。在安徽,发现了这一批让人震惊的来自国外的“问题捐赠”,于是记者在头几天的采访中不屈不挠地探究这批“问题捐赠”诸多疑点:来自于哪里,数量有多大,问题有多大,究竟捐给谁?在追击下,负责报道的记者竟然发现这批捐赠物品是捐给我省福利院的,记者赶到那家福利院,一百多箱捐赠品整齐地码放在福利院大厅。在安徽“战场”继续“开战”的情况下,这组系列报道根据事态发展开辟了第二“战场”――北京战场。在采访中,负责报道的记者发现这批捐赠分为三部分,另两部分分别被运往武汉和北京。武汉那批先到,已经被封存。而北京那批,在安徽发现问题后,也意识到有问题。记者立刻联系北京,主动连线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国家质检总局对“问题捐赠”公开进行表态。这些采访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主要在于记者远在安徽,却要积极寻找这些机构负责“发声”的部门和人员。可是,在记者的坚持下,记者弄清了这一事件的整个起因,以及这批捐赠的全部情况,并顺藤摸瓜寻找到捐赠方――美国LDS基金会在中国的办事处,并对其负责人进行了一对一的采访,从而让整个事件的采访更加全面和客观。《新安晚报》每天一篇稿件,全国各地均开始关注这一事件,北京各家媒体也开始跟进,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有关部门主动介入事件的调查处理,并要求捐赠方立刻做出表态并妥善解决。《新安晚报》对这一事件的采访并没有到此结束,在全国各地的媒体轰轰烈烈报道渐渐开始转淡时,《新安晚报》却决定开辟第三“战场”――美国战场。组织精通外语的记者直接对话美国LDS基金会,要求其对问题进行解释,在有理有节的跨国交锋中,理查德・亨特先生代表基金会表示将无条件收回这批捐赠品,并希望通过《新安晚报》向收到“问题捐赠”的安徽以及其他地方表示歉意。跨国对话不久,美国LDS基金会便自己掏钱,将“问题捐赠”运回了美国。至此,一次艰难曲折的跨国舆论监督大功告成。
三、 构思:策划为先,有始有终
出现问题捐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法律、法规对非贸易方式,特别是捐赠物资中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健康的物品进行强制性检验检疫的详细规定。确定报道基调之后,《新安晚报》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进行整体策划,拟定了初步的报道思路,并多方收集有关的新闻线索和消息来源,进行细致而理性地分析,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分析的结果,对其策划进行完善和调整。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汪家驷在其论著《新闻三十论》中提到:新闻策划不是制造新闻,而是更好的配置新闻和运用新闻,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和量。新闻策划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实施之前要收集各种线索和信息,这种“前馈”的信息正是新闻策划产生的源头,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接受“反馈”意见并修正设计方案,从而取得报道的成功。《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符合新闻规律的“策划”的魅力。在面对重大新闻线索时,策划者首先对新闻主题、新闻素材进行理性思考和对具体操作的筹备。重大的新闻事件一般来说具有不可预见性,新闻策划同时也体现在新闻发生后,对其发展、演变、进程的预见性,从而使整个策划从容地体现出整体感和递进感。
《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不是盲目地跟随事件发展去被动报道,而是跟随新闻事件,却也在报道中充分体现“引导”新闻事件“发展”的作用,起到真正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不限于仅仅追踪新闻事件,还积极发表言论并“出谋划策”。在报道中,《新安晚报》在报道前期刊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安徽人拒绝这份“爱心”》,这篇立场鲜明的新闻评论,很快被国内数十家政府网站及官方新闻网站及时进行了转载,从而使发生在安徽的“问题捐赠”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在报道进入尾声时,负责报道记者详细解析了“问题捐赠”之所以发生的四大重要原因,并对各方面专家进行采访,提出有关部门应尽快从源头堵住漏洞,促成有关法律的修订和有关监管措施最终得到完善。这些在报道细节上的安排,正是策划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而让整组报道有始有终、生动震撼、发人深省。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