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甚至专家们也提出了“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文化建设的现状,《农村中学以生为本课堂建设研究》课题组,专门拟定了《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子课题,以下便是该课题的研究成果。
1当前农村中学课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入到“关注教学,聚焦课堂”的攻坚阶段,农村中学的课题文化建设也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确实还很多,其别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1教师还没有做到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
我们知道,尊重和理解是双向的。教师要摆脱旧的观念,特别是“师道尊严”的思想,不要高高在上,要充分认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的老师,总是有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对成绩好的学生尊重,对于不听话的或是调皮的学生,总是训斥多于抚慰,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缺乏足够的耐心。
1.2教师还是牢牢掌控着课堂“霸语权”。
陶行知曾说:“我们要懂得儿童。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然而,农村中学的不少老师更多的是摆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处处凌驾于学生之上。任意使用话语霸权,采用“一言堂”、“命令式”的语气,孩子必须绝对服从。这样的课堂,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是“简单控制”,学生只是一名听话者和执行者,学生的话语权被无情地剥夺了。
1.3教师缺乏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
由于学生还不太成熟,使他们在某些教师的眼里往往没有平等独立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甚至还常常把学生的某些兴趣爱好、时尚追求视作幼稚胡闹。于是,一些教师试图通过严历管教来束缚学生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师生在角色、身份、地位上的差异,缺乏耐心,不能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不尊重或听不进学生的意见和批评,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高高在上,甚至言语粗暴,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心。
1.4教学中滥用讨论,教学效率低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对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然而,农村中学不少教师的教学却违背了这一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提出问题后,马上就分组讨论,热闹非凡,他们教学中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长此以往,弄得教学效率低下。
1.5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
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认清了“满堂灌”的弊端,却由此滑入了另一个弊端――满堂问。这其中有些问题是有效的,而更多的则是无效问题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问题,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问题使得学生连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都不知道。
2改进农村中学课题文化建设有效策略的思考
2.1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文化打牢求知的基石。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以和谐融洽的价值观为主流的文化,这种文化应充盈于课堂的分分秒秒,班级的角角落落,用以滋养一颗颗年轻的心灵,使之愉悦、心动、奋发、进取,从而激发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产生出积极的行动。
学生走出校门真正能用在生活中的具体知识技能往往很少,但学科的方法、策略、思考却常常以更为内敛潜在的方式沉淀在学生内心深处,成为他们人生思考的重要支撑,而方法、策略和思想却需要在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由教师敏锐的捕捉、判断并使之外现,并在课堂予以传递。因此,挖掘学科内涵营造适于学科特点的氛围文化就成了当务之急。
2.2构建智慧灵动的课堂启智文化开启学生的心智。
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一定充满智慧和灵动。智慧灵动的课堂集中体现三个要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二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三是充满教学智慧。
智慧的课堂学生能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智慧的课堂,学生能对传统的看法和权威定论进行大胆的质疑,有思想的飞翔和生命力的舒张;智慧的课堂学生能有独特的个性,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智慧的课堂,学生能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经典拥抱、与创造撞击;智慧的课堂,应允许课堂有不同的声音,学生能与教师展开思想上的交往,语言上的论辩,思维上的碰撞,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催生浇灌出智慧之花。
2.3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文化打造沟通的桥梁。
所谓对话,是指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读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法,“课堂对话”意味着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一起分享理解,即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对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谈话与交流,他强调了“对话”的基础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即师生在课堂交往中,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置,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力,给予学生主动发言与参与的机会。(注意,学生的这一权力,不是教师的恩赐,而是学生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平等,课堂上既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不管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不管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有何不同,他们都享有平等的权力。
2.4构建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文化提升学生的能力。
传统教学文化是一种控制性文化,教师文化是权威性文化,教学文化是灌输性文化,而“质疑文化”无疑是对传统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教师需要改变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必须有一种接纳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心态,并以此营造出一种温暖的、安全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借以创设“质疑文化”产生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提高发展的平台,并积极构建课堂质疑文化策略,落实在课堂行为上。总之,课堂质疑正是学生学习的开始,也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开始,当课堂质疑成为一种班级文化,我们的课堂就变成一个思维密集的“智慧场”了。
2.5构建严谨有序的课堂机制文化保障教学的成功。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建立师生共同遵守的课堂制度,形成独具特点的课堂机制,打造一种机制文化,必将对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首先要建立教师课堂行为制度。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与角色行为要从学校的层次上提出来,并监督执行;教师要把表扬当作课堂最有力的武器,承担一切伤害学生自尊行为而来的责任;要给学生设置竞争平台,每堂评比“优胜小组”与当堂“学习之星”;设置多种渠道,比如课堂之外的图书、网络、媒体等,将学科与生活问题沟通起来,以提高学生兴趣;课堂上充分尊重主体地位,留足时间,留够空间,让学生发展自我。其次要建立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则。小组合作制度、班级竞争制度、学习评价制度、角色责任制度等。
对于课堂制度建设,需要有意识而为之,并在做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加强自我监督,贯彻执行到位,从而在制度的落实中,形成为学科、为班级所特有的机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