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安发现唐郑乹意及夫人柳氏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安发现唐郑乹意及夫人柳氏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5月27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长安区郭杜产业园进行发掘时,发现一座葬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间的夫妇合葬墓,该墓出土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陶俑、铜镜、铜钱等器物百余件。

此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南朝北,由墓道、3个天井、3个过洞、甬道、封门、墓室组成(图1)。

墓室平面呈方形,四角攒顶(穹窿顶),南北水平长300厘米,东西长328厘米,残高160厘米。墓室西半部埋葬墓主人夫妇,仰身直肢葬,骨架已朽成黄色粉末,仅残存头骨,夫人头骨可见有铜簪装饰。东半部则陪葬有大量的随葬品(图2)。随葬品有:灰陶罐、黄釉陶罐、鼓吹骑马仪仗俑、武士俑、文官俑、风帽俑、小冠俑、胡人俑、侍女俑、铜镜、铜钱、陶串珠、水晶串珠、铜簪花、青石墓志等(图3-1,3-2)。

彩绘骑马俑:俑头戴卷沿平顶帽,两侧下垂蔽耳,内着窄袖戎衣,双手原持有物,已佚。

彩绘骑甲马俑:形制独特。俑头戴尖顶盔帽,仅露脸部。上身肩甲戎衣,下着战裙,长靴踏蹬,左手作牵韁状,右手置于腹前。马亦披甲,背部设鞍(图4)。

幞头俑:幞头顶部宽扁,两角系于脑后,另两角反结于头顶上,上着对襟长衫,下穿褶,腰系带。

笼冠俑:笼冠宽扁,小帽低斜,穿交领宽袖衫,下着裳,右手置于胸前,左手下垂,长袖贴身后抛(图5)。

侍女俑:身材修长,秀眉凤目,高髻平阔、高耸如冠,身着长裙,裙腰高齐胸口,姿容娴静端庄。高髻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图6)。

三段式神兽镜:圆形,镜面稍凸,宽边缘饰有双线三角纹、卷云纹及小连珠纹,半圆钮,圆钮座。钮座外横向两道凸棱镜面分为上、中、下三区。上区为高浮雕端坐的东王公与西王母,有两瑞兽分列两边;中区钮座两边分别列坐东王公及西王母,身边各有一侍者;下区中间部位为手执杖的东王公与一羽人,两旁分别环列瑞兽。之外为一隶体的铭文带,首尾以小连珠纹相隔。再外一周短竖线纹。铭文曰:“惟汉始兴,世有九长,东夫西母,九子显章幽,冻铜锡耳,金精,保守福禄,位父宜兄,男尊女贵,(死)内璜璜”。直径15.7厘米(图7)。

墓志一合。由盖、志两部分组成,青石志。盖为方形盝顶,顶面抛光,素净无铭。刹面较窄,阴线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周围饰山石、草木、云气纹。志方形,志文楷书,27行,满行26字,共667字(图8)。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郑意,字恭礼,荥阳人。官衔为鹰扬郎将(隋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改府兵制的军府名称,以骠骑府为鹰扬府,主官骠骑将军,改称鹰扬郎将,正五品),是系汉晋以来的名门之后。祖父郑伟,历任魏通直散骑侍郎、襄城郡开国公(食邑两千户)、北徐州刺史、内军将军、荥阳太守、周仪同三司、内史大将军、江陵等十五州总管,(宜)、华二州刺史,少府赠大将军大都督、司豫洛相翼五州诸军事、司州刺史,谥肃公;父郑大士,曾任周仪同三司、襄城郡开国公、骠骑将军、隋开府仪同三司、渠州诸军事、渠州刺史。墓主人于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四月十七日薨于府舍,享年五十二岁;夫人柳氏,隋昌州刺史之女,以大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十月七日卒于私第,享年五十七岁。大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正月廿三日合葬于雍州长安县高阳之原。

该墓葬带有明显的隋唐时代墓葬的形制特点。隋代高等级墓葬,多流行长斜坡式墓道土洞墓,且设有天井、过洞,天井一般口大底小,呈漏斗状,过洞均有收分。

北魏以来的丧葬文化及文物制度,经隋代沿袭、变革至唐代,在北方地区呈主流趋势。尤其在隋唐时期,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均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不但生时注重享受,“视死如生”的观念更为强烈,死后也要有大量的随葬品。因而在隋、唐时国力强盛时期,无论是帝王陵、贵族墓,抑或是平民百姓墓,随葬品种类很多,陶俑成为其大宗,突出表现墓主人的出行仪仗,骑马仪仗俑群成为流行元素。初唐时期陶俑体态较为清瘦,质地多为红陶,依然保留了北朝以来陶俑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物质条件的提高,逐渐在随葬品中呈现出积极向上、繁荣昌盛的社会风尚。随葬品的雕塑,通过具体的形象刻画,表现了封建社会兴盛时期广阔的生活景象。

唐初国家较为安定,经济也逐渐恢复,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将视线转向文化艺术领域。出土的铜饰及饰品,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因此该墓的出土为研究隋唐时期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责编: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