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歌知多少”——民歌的推广与研究观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歌知多少”——民歌的推广与研究观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0月11日,很荣幸能够亲耳聆听一场民族音乐会,演唱内容是部分有地方代表性的民歌,让我们受益匪浅。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民歌知多少”——民歌推广研究,聆听纯美之声,探访乐之根本。

一、我理解的此次演唱的“民歌”

“民歌”,在中国的土地上,由各个地方的老百姓,在劳动、生活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方言编成歌词以演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地域人文风情,内容大部分是发自内心、触景生情,讲述一个小故事、向往美好的爱情、歌颂美好的事物、劳动的喜悦、当地的风俗习惯……用歌声把它们传达出来。经过世代的演唱、传承,一代一代口传心授把它继承下来,后由当地的民间艺人或文艺工作者经过采集收录记录整理出来,留给我们后人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谁也无从考证第一个演唱的人是谁。由于在传承中,不同的歌者演唱会存在一些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在记录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版本。记录的时候采用简谱纪录,因为不同的歌者起音也不一样高。

很有幸听到了一首多声部的民歌《打枝山歌过横排》,非常优美动听。虽然和声大部分采用持续音或者几声部平行演唱,但是体现了祖辈创作的智慧。其实在繁祖荫先生编辑的《多声部民歌概论》中已经收集了除几个地区外的大部分多声部民歌。所以这更进一步说明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多声部民歌。

二、“唱歌”与“歌唱”

这是看似一模一样的两个词,但是我想把本地区百姓唱的歌称为“唱歌”,把学院派的演出称为“歌唱”来区别。

1.服饰、乐器

从民乐队加入的西洋大贝司、低音提琴的混搭,到歌者华丽的晚礼服,到指挥笔挺的西服,真的很漂亮,这是对观众视觉审美享受与的重视与尊重。内蒙古师大的长调老师和马头琴老师与众不同,从穿着到乐器到语言,我们生在内蒙古,天天能听到、看到,我们觉得就是这样啊。但是如果到了外地演唱长调我们的老师穿上西服,估计和我们听新疆民歌、苗族民歌、侗族民歌穿上华丽的晚礼服是一样的效果。只是让我们知道了这个歌曲的旋律是这样的、歌词是这么说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语言,既然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民歌的推广与研究,那就不是一场演唱会,应该是让我们知道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民歌就是这样的,而不是知道这个地方有个民歌叫什么、讲了个什么故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首民歌的产生也是和当地的人文风俗息息相关。

不同的地区有自己独特的乐器,例如新疆有自己的手鼓、冬不拉等,我觉得在演唱各地区民歌时不一定要加入一个小型的民乐队,一件民族代表乐器就可以了。最初的民歌产生估计也就是无乐器伴奏,或用当地自己的乐器来伴奏。

2.演唱的“声音”

演唱者声音都很甜美、清脆,很好听。对民歌的处理也很细腻独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民歌是从老百姓的生活中创作出来,百姓用自己质朴的嗓音演唱,不经任何自我修饰。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民歌区别于美声的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学院派在训练民族唱法的时候,在自己真声的基础上加入歌唱技巧,也是适应现代人审美的改变。

三、从我的感受来谈演唱

民族唱法,我们脑中呈现的是明亮、甜美、细腻、真实……,估计这也是老百姓喜爱、认可的声音。

我听到过很多人模仿民族唱法,一般都是捏着鼻子,挤着嗓子唱,其实则不然。

如果唱歌有5个支点,我们把这5个支点划分为颈部、后背中点、后腰中点、腹部、胸上面。民歌就是把支点变靠上,腹部的支点可以省去,但是声音还是通畅的,声音听上去变浅。在口腔内部也有细微的变化,我觉得要想唱出这种细而甜的声音,应该采用靠前唱法,笑肌抬起,上牙露出,感觉上声音从硬腭鼻子眉心向前出来,感觉横向的东西很多,感觉嘴里的空间变窄,由于支点变靠上所以歌唱通道变短变窄也是产生甜美小巧声音的一个原因。声音没有向两端延伸,就在胸往上那一段。感觉面前有一张纸,每个字都像针一样穿过那张纸。民歌的语言很琐碎,所以也得去咬字,就感觉是把每个字都喷唱在牙齿上。而且舌头也是紧紧抵在牙齿上。金铁霖老师提出的哼、开、点、叹,完全吻合,就是在一个点上做文章,感觉就是盯住一个点,所有的字都在一个点上喷出来。给我的感觉这个点一定是面部硬腭或者是鼻中间,并且路线应该是从上前方向的抛物线。民歌都是朗朗上口,它的可唱性很强,音域不宽,结构简单,五声调式,但是民族性很强有很多的前缀、后缀装饰音等,要求很细腻、委婉。如果抻开了唱就失去了地方的特色。这也需要拿捏着唱。但是当晚女歌手的声音都很小,不具有穿透力。这也是声带使用过多的原因。由于一个系统训练出来的学生,所以听上去真的是“千人一面”。但是我觉得既然演艺的传统的民歌,我觉得这样唱很好。他们的表演风格都一样,包括笑都一样,僵死,这也许就是学院派的悲哀。我从土豆网上听了10多个女声演唱《洗菜心》,我没看我以为是反复播放呢,后来一看不是一个人,但是声音、处理一模一样。

四、从科学上来分析他们的演唱方法

声乐中有不同的歌唱方法,而不同的唱法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每个唱法运用有区别,下面我们就用现代研究结果来解释一切发声现象。声音是振源体振动通过媒介传播产生,人的嗓音也是通过气流冲击声带而产生的声波,属于“簧管发音偶组”现象。 “簧”就是指我们的声带,就是声源,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产生振动,而由于每个人的声带都不一样,薄、厚、长、短,振动的部位是中间振动或是边缘振动,发出高低不同、音质不同的音。民歌者的声带应该是短而薄 ,并且大量使用声带真假混声。

“管”我们分成两个管,通过它们的协调工作来发生作用。基因管和泛音管,即小管和大管。这就是歌唱的声道,在这里会产生“贝努里效应”,可以使发音管变细变长,振动频率变高,音高变高,产生充分的共鸣现象,基因管可以在歌唱时产生2800~3200赫兹的共振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个泛音管长短、粗细的伸缩变化对音色的亮暗起到调节作用。不同的人声带特征(长短、宽窄、厚薄)不同,声道(基因管道、泛音管道)的结构特征(长短、粗细、形状、位置组合)的差异及整个发声器官的机能工作状况及协调方法不同,使个人的声部、音色、音质、音量及每个嗓音的条件、工作效率、可塑性存在较大的差异。

主要在于共鸣运用的不同,西洋唱法是把声道(特别是咽腔)开大、拉长,成为一个长而宽的“大管”;民族唱法是相对地把声道调节成较短而细的“小管”。这和管乐器大管和双簧管的声学原理一样,在音响效果上,前者宽厚、饱满,后者清脆、高亢。但是导致只有基因管,缺少泛音管,所以声音变的又很单薄不圆润。当昨晚的女歌唱者由于咽部能力和演唱能力差异,导致声音不能够传出来,听上去音量很小,这是大量使用声带,没有把声音唱在气柱上,声音得不到充分振动,从而频率不够,不能产生2800~3200赫兹的共振峰,不能穿透、传远。

中国的咬字与行腔,严重影响了共鸣,声音发紧,共鸣位置低。中国讲究字正腔圆,但是我们咬字是在嘴巴里,用大幅度的动作完成,并且把字头、字符、字尾的韵都归齐。因为嘴里咬字和咽部咬字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想充分共鸣我们必须先立腔后咬字,这样不会破坏声音的完美性。一旦腔立住,我们就可以大胆咬字,把字说清楚。

综上所述,给我的收获是很多的,但是我希望能够保留住原始的东西、本质的状态,把民族的东西传承发展。民族的东西应该保留自己的特性,不应该在改变的过程中失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