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新媒体对社会交往结构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新媒体对社会交往结构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1级研究生课程班新闻学方向和传播学方向春、秋季共四个班近200人,计划出版一本同学研究论文的集子,以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为方向,关键词为“新媒体”,论文围绕新媒体及其衍生产品如微博、博客、网络杂志、TAG、SNS、RSS、Wiki等来提炼论点。这件事情在学术上对于同学们提升理论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故我支持这样一项计划。对于新媒体的具体研究,自然同学们各有具体的研究对象,我这里谈谈最近十年来新媒体形态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结构的影响,以便我们对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第一,时空观念的扩展。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地域、场景的空间真实存在消失。借助网络、手机等多种新媒体的形式,在不同物理空间的人被联合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可以共同体验、经历相同的虚拟场景,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在越来越多的事件中,身体可能是缺位的,但是人们却可以享有共同的体验,拥有共同的认知。

另外,新媒体通过将身体从社会交往场景中分离出来,使我们可以同时处在不同的场景中,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事情,使不同的事情处于相互平行的时空中,可以同时发生,社会交往中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时间的演进变得多层次与不确定,可以相互交叠。

同时,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不断追求,也使得人们的交往模式向即时在线转变。微博的简捷,手机的及时和便携,加上无线上网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获取信息并信息。但也正是因为网络全方位的覆盖,使得社会交往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时候都要求人们及时甚至即时作出回应。新媒体所带来的这种全天候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们的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新媒体不断渗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侵袭着人们的时间,使社会交往时刻处于即时在线的紧迫感中。

第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打破。新媒体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模糊了。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生产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独立领域,构建起了一个以假乱真的影像符号社会,虚拟的数字符号、影像代替了真实生活,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人们对“真实”的体验和真实的基础消失。在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不仅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可以是一个被彻底解构的东西。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真实社会角色与身份被剥离,出现新的界定,社会阶层重新划分。在论坛中、在SNS等社交网站中,在微博、轻博客等自媒体形态中,每个参与者都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原有的权力关系被改变,在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都可以发挥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作用。

随着社交性网络的兴起,虚拟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在网络经过匿名所带来的一段混杂和低俗之后,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识到纯虚拟网络社会的弊端,并试图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连。实名制认证出现后,现实社会开始对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与角色的分配产生重大影响,但同时虚拟网络社会的种种关系,也在现实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两个社会相互交叠。

第三,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交圈的集中。网上匿名和参与者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社交范围扩展,社交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特别在微博等新媒体中,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试图找出某个人的真实社会身份,而是只对其新的角色进行判别。主体隐藏在电脑、手机等媒体之后,只以意识参与到网络交往中来,这就使得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角色参与到网络中,表现出多重人格,甚至借助于网络的匿名表现出极端的、反常规的人格特质。

在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形成,同时一些小众化群体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发展。在论坛上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会形成不同的板块,而在微博中网友也会根据各自的兴趣follow别人,形成较为稳定的信息获取圈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轻博客。在轻博客中,内容比关系更为重要,用户甚至看不到自己有多少关注者,通过不同的标签将内容进行分类,内容的推荐是以多少人like(喜欢)某条内容为依据的,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借助新媒体的社会联络与动员能力,一方面能够使稳定的社交圈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会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更为严重,社会利益团体的边界逐渐明晰和固化。

第四,话语权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提升。新媒体朝着鼓励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人们拥有了较多的表达权。信息的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分散了社会权力,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的能力。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中,网民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大众媒体或权威手中,公民可以自行报道新闻,在各种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消解权威话语中心。话语权从精英阶层向草根下放,出现众声喧哗的局面,话语权呈现分散、零碎的局面。

此外,大量用户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受众的地位提高。DV、数码相机、录音笔等新闻采集设备的普及,使得公众能够方便地收集自己所见的新闻,并通过自媒体的渠道,信息的获取已不必完全依赖于大众媒体。

通过网络共享和分散资源的集中,网络速率和信息利用率提高,用户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得到提升。P2P技术通过点对点传播,将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集中起来,在用户自己下载时,自己的电脑也成为主机同步上传内容,因而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维基(Wiki)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的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使得用户共同创作成为一种可能,提升了用户的自主性。

第五,人与物的互动增强。新媒体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人与物的“互动”。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成为Web3.0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其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其用户端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

人与人的交往只是信息传播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交流则是更为丰富的一部分。这种人与物的沟通将从本质上影响交流互动的方式。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就可以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并通过互联网统一管控,并能方便地将人的命令转化成物质所能接收的信号。这无疑给人类信息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实现了人与物的连通。

以上五类社会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我们若在认识这一大背景的条件下来讨论具体的网络传播问题,会有更多的感悟。

本论文集的作者们大多在中央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和其他报纸杂志社工作,有些同学远在青岛、深圳,也参与到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当中。大家相聚很不容易,以文会友,得以有了一本可以作为永久纪念的东西。以此为纽带,还可以建立起师生的长久联系。

我们班的同学都在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实践岗位上工作,来到学校学习重在理论。其实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理论”下付诸的,只是许多时候没有意识到“理论”在发挥作用。例如马克思讲述的人建造房屋,在建造之前,房子就已经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关于房子样式的设想就是一种“理论”,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房子才可能成为现实。正由于“理论”的不自觉和无意识,影响了实践的质量,也影响了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的与时俱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重视自觉的理论学习。我们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来自勉吧:“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12年9月15日

(注:该书于2012年11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