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苏省高考作文题解及例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苏省高考作文题解及例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题解

江苏省2013年高考也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提供给考生的材料富于诗意,也有一定的难度。难度体现在材料的多义性上。虽然题目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但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阅读材料本身就见仁见智,难以归一。而这其中就体现了作者阅读和立意的高下。

材料里“探险者与蝴蝶”是一则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题中涉及探险队、人迹罕至的山洞、栖息的蝴蝶,以及蝴蝶的退居,末尾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对学生把握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有很大影响,但作文时并不要求学生完全一边倒,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中的人、事、情、理相关,能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小与大”“关系”“互动”“影响”等关键词,形成自己“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的立意,都被视为允许的。

当然,视为许可范围并不意味着水平相当。在合题的前提下,不是停留于材料的表面,而是要通过条理清晰的分析,层层深入、有理有据、变换视角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语言应力求精练有文采。当然,要求中“文体自选”,故血肉饱满地叙述与上述立意相关的人物故事,若能有令人拍案的巧妙构思,富于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亦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记叙文佳作。

例文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江苏考生

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点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名利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深山更深处的彩蝶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简评】

仲永七岁为诗,“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此文亦诚足以当之。就理而言,罗丹的名言几乎尽人皆知,而作者偏要唱反调――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这是吃透了材料的暗示,而非照抄材料的明示;是感时而发的独语,而非随便一说的俗套。所以一经道出,发人深省。以文而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用例精当,罕譬而喻;笔端含情,故哲思忧心相生相发,是议论,也是感喟,是说服,也是独白。行文纡徐从容,却又节奏分明。唯文中生造“旅者”一词,大醇小疵,故判为一类上,68分。

(徐晓彬 荐评)

例文二

蝶 失

江苏考生

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几日后再去,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远退到山洞深处。他们这才意识到蜡烛――不经意摆放的小小物件,竟让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哪怕很小的行为也会对自然造成巨大影响;或许意识到了,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预言: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与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应该开始反思: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够,何时才能放下浮躁,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

张晓风呢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是啊,蝶失不是偶然。我们何时才能如梭罗一般,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简评】

这篇考场作文借鉴了作家王开岭在《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中的立意,由“蝶失”的现象而扩展到对“自然彻底走失”的忧思,由“自然之殇”来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秩序和天然逻辑被破坏的问题,立意深刻,笔带忧愤,尖锐地指出“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文章语言精练,旁征博引,纵古论今,所用论据无论名言还是事例较为自然贴切,体现了作者宽阔的阅读视野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雷 雨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