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产业集聚城市化成为21世纪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共识。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也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目前,我国东部部分地区产业集聚现象日趋突显,产业集聚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巨大力量,并有效地推动了这些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文章主要对产业集聚的成因进行了说明,阐述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作用,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化;影响分析

一、产业集聚成因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开始出现产业集聚,比如绍兴轻纺织业、宁波服装业、海宁皮革、永康五金,这些地区在产业集聚的作用下,通过集聚效应,竞争力迅速提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显著的今天,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其重要性也愈发显著。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及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第一个明确提出集聚和集聚效应这个概念。他的核心是“成本决定论,他将产业集聚主要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胡佛进一步修正了韦伯的理论,从企业区位选择等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通过细分运输成本,提出了终点区位论和转运点区位论,并把产业集群看作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他认为聚集的主要成因是:内在的规模报酬、本地化经济和都市化经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发展极”理论,“发展极”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由于它所具有的吸引作用和辐射作用,能够促进自身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流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促使单个生产者集中他们的生产活动,运费因素使其愿意布局在较大的市场周围,要素流动意味着生产者迁往一个地方后会使相关的市场规模增大,从而使得该地更具吸引力。

二、产业集聚对城市化作用分析

(一)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提供要素基础

城市化,就是一个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在国家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刘易斯模型中,描绘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转换过程。工业部门不断从农业中吸收廉价、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工资水平保持不变,以此来获得超额利润,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为止,最终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同质的现代化经济转换。

产业聚集就能够快速推进这一过程。产业集聚一旦开始,就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加速该地区经济发展,促使着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产业集聚初始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加快了人口向产业集聚区的流动,同时资金和技术也涌向集聚区寻找投资增值的机会,这样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各种生产要素。随着产业集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扩散效应开始占据主导。即随着集聚程度的加大,集聚区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这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夕阳产业将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借以降低成本,产业集聚区逐渐向周边延伸,也使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二)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了城市化

1、外部效应。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一些单个企业可以通过在地理上的接近性,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由于集聚区企业之间的相关性,产业集聚可以把企业本身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有利于知识交流和人力资源利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设施。所以,产业集聚可以使企业享受到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集聚区内企业越多,越容易产生分工和协作,便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分工越彻底,成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同时,在不同企业组成的集聚区中,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中间产品能低价取得,也减少了关联企业的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促使生产总成本减小。

3、技术进步。集聚区往往是知识中心、技术中心,有利于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同时,集聚区内各企业的竞争压力大,迫使他们加快产品的开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另外,企业的创新容易外溢到集聚区内其他企业,便于交流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和质量。

产业集聚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它形成的规模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进而又提高了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加强了城市吸引、控制资源的能力,各种生产要素将不断地流向竞争力强的城市,在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前,这个过程呈现良性循环:产业竞争力提高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城市竞争力,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福利,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推进了城市化。

三、浙江省产业集聚与城市化

(一)浙江省城市化状况

浙江省的城市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1978-2007年,浙江省非农人口比例由11%上升为29%,上升了18%(见表1)。就目前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而言,大致可以介于发展中国家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间。

(二)浙江省产业集聚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长期压制着的生产力的充分释放使浙江的产业集聚有别于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模式,另外大量游资涌入也加剧浙江产业集聚的速度。特别是近年来,以块状经济为形式表现的产业集聚在浙江省迅速发展。本文将用区位商对浙江省产业集聚现状进行测度。区位商衡量的是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浙江省工业区位商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该值为1,说明这一区域的工业是平均分布的;大于1,说明这一区域的工业集聚水平较高,集聚现象明显;小于1,则说明这一区域该行业没有发生明显的集聚。由表2可知,浙江省工业产业集聚程度逐年增加。

(三)浙江省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这里使用前文所得的浙江省非农人口比例y和浙江省工业区位商x,利用Stata软件,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究产业集聚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得结果如下:

y=-0.1892+0.3475x

(0.0749)(0.0688)

n=30

R2=0.4765

调整后的R2=0.4578。

经检验,发现该模型存在异方差现象。为得到理想的模型,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新的回归方程:

y=-0.1475+0.3077x

(0.0488) (0.0476)

R2=0.5984

调整后的R2=0.5840,F=41.71,通过F检验,消除了异方差。

由此可见,浙江省的城市人口比例与浙江省的工业区位商呈现正相关。浙江省的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推动了浙江的城乡工业化进程,并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聚集效应,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进而推动了浙江省城市化的进程。

四、小结

城市化一直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关注的焦点性问题,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城市化最终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结构。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人口、产业集聚的过程,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力之一,产业集聚是推动城市化,引导区域经济成长和繁荣的主要来源。为此,推动产业集聚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化水平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鲁丹,张肖虎.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5、马春辉.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化――以长江、珠江三角洲为例[J].经济问题,2004(3).

6、罗婷.产业集聚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

7、田丽.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评述[J].华商,2008(3).

8、张文君.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8.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