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圆尾肖蛸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圆尾肖蛸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圆尾肖蛸在山东鲁东南日照沿海地区1年发生1代,以不同的若蛛在枯枝落叶、杂草丛、翘皮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出蛰,7月上旬分别发育至成蛛并,8月下旬开始产卵、孵化,11月上旬开始越冬。平均卵期7.6 d,若蛛期316.25 d,成蛛期78.88 d。圆尾肖蛸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封山育林和严禁烧荒、使用化学农药是保护成若蛛的关键。

关键词 圆尾肖蛸;生物学特性;山东日照

中图分类号 S4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16-02

圆尾肖蛸(Tetraqnatha shikokiana.)属肖蛸科拉网定居型蜘蛛,在山东日照沿海地区的农田隙地、沼泽地、稻田边、河沟两旁的疏林和灌木丛林中常见。该蛛是拉网捕食各种害虫的重要天敌,为了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笔者于2006—2008年在日照沿海地区对该蛛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把野外采到的卵放在院内小树上自然孵化,把孵化的若蛛编号分养在30 cm×30 cm的养虫笼内。再把喂养剩下的若蛛放在野外沟边杂草丛中,对照观察。逐日并定时(4:00、12:00、21:00)统计网上的捉虫量和每日样虫喂养数量,并记载各虫态的生活历期、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推算成蛛期食量、网捉量和外界因子对该蛛的影响[1-2]。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2.1.1 生活史。圆尾肖蛸在山东日照沿海地区1年发生1代,以不同龄期的若蛛在枯枝落叶、杂草丛、翘皮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出蛰,7月上旬分别发育至成蛛并,8月下旬开始产卵、孵化,10月上旬孵化结束,11月上旬开始越冬。受食料的多少和阴雨连绵天气等多种因子的影响,各虫态发育历期、产卵次数的多少、卵期的长短,成、若蛛期的长短影响差异很大。平均:卵期7.6 d(7~8 d),若蛛期316.25 d(308~326 d),成蛛期78.88 d(60~69 d)。具体生活史见表1。

2.1.2 生活习性。成若蜘蛛都有在水边稻田、沟渠涝洼湿地杂草丛、灌木林中间泌丝做网捕食各类害虫的习性。网的大小随龄期的增长而加大。成蛛网直径0.35 m,呈水平和斜网2种形状。成若蛛多数在18:00左右出来做网,网做好后昼伏夜出,倒挂网中心等待猎物落网后捕食。如网被风雨吹打或人为破坏,5:00左右或18:00左右重新做网。7:00左右四足分别朝前后紧拼在腹部呈一条纺锤形,直爬在枝叶下面隐蔽,如果猎物落网挣扎,在瞬间跑到网上把猎物泌丝捆绑起来,拖到网中心或隐蔽处吃掉。该蛛每次脱皮时间均在5:00—6:00,多在5:30。若蛛经多次脱皮、羽化成蛛后5~8 d即可,时间多在6:00左右。前雄蛛逐渐靠近雌蛛,在网边经多次相靠,在瞬间拥抱成团相交。交尾后,雄蛛在瞬间离去,有的在瞬间被雌蛛泌丝捆绑而吃掉。交尾后5~7 d即可产卵,产卵时间多在5:00左右。雌蛛把卵产在枝叶背面,产卵时先泌丝涂在叶面上铺一个底,然后由上而下的把卵产在铺底上面,呈长条状[3-4]。产完卵后,再由上而下的泌丝覆盖在长条状卵上面成长条白色卵囊。然后在卵囊上由上而下泌出黑褐色泡沫零星的点做卵囊表面的保护层。产完卵后,雌蛛在卵囊上爬来爬去后即离去,永不返回产卵处[5]。每次产卵在1:00左右,个别产卵时间在2:00。经饲养的4头成蛛,共产卵12次,平均每头产卵3次,每次产卵时间相隔7 d左右。共产卵450粒,平均每头产卵112.5粒(72~146粒),平均孵化率95.56%。雌雄比3∶2,具体产卵孵化习性见表2。

2.1.3 成蛛网捉量和食量。据饲养,4头成蛛5 d内共食大青叶蝉78头,每只成蛛平均日食叶蝉3.9头。成蛛期共食307.63头大青叶蝉。据观察该蛛捕食害虫广泛。2005年7月观察5头成蛛,4 d内网捉蚊虫37头,蚜虫类312头,草青蛉5头,麦蛾类23头,螟蛾类29头,蝇科类31头,飞虱38头,瓢虫4头。除食吃掉外共网捉各类昆虫489头,平均每头日捉量24.41头。每头全成蛛期共网捉1 925.5头。

2.2 圆尾肖蛸发生与外界因子的关系

2.2.1 发生与温度的关系。圆尾肖蛸对温度敏感,2006年观察该蛛在8月平均温度24.5 ℃时,平均卵期7~9 d。在9月中下旬平均温度14.5 ℃时,产卵期10~12 d。由此表明,卵期长短决定于温度的高低。根据观察,越冬出蛰的早晚也决定于温度。如果翌年春暖来的早或冬来的晚,蜘蛛就出蛰早,越冬也晚;相反就出蛰晚,越冬就早。

2.2.2 发生与海拔的关系。2007年7月在近海的丝山林区调查,海拔2 m处1头,40 m处4头,60 m处3头,100 m处2头,150 m处1头,200 m以上没有。结果表明,该蛛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但由于受海风的影响,海拔很低的地方相反,发生少甚至不发生。

2.2.3 发生与风雨的关系。据2007年7月30日在东港区崮河崖岸北的稻田沟渠中调查,该蛛有5头,2次风雨过后再调查,只剩下2头,损失3头,被害率67%。

2.2.4 发生与天敌的关系。2006年8月在野外采该蛛卵1块共83粒,在室内孵化观察,被卵寄生蜂寄生15粒,寄生率18%。据观察,鸟类危害和蜘蛛之间互相残杀也很严重。

2.2.5 发生与烧荒之间的关系。据观察,翌年秋冬后草枯死,秸秆类是各类蜘蛛越冬的场所。但秋冬季农村都有烧荒的习惯。凡是烧荒地方,蜘蛛全部灭绝。

2.2.6 发生与农药的关系。据2007年7月15日在前崮河稻田边观察,在防治稻飞虱和稻螟蛾时,喷施农药后30 min,5头蜘蛛有3头蜘蛛在叶下面摇头,然后掉在地面,滚成团而死亡。另外2头取回家观察,第2天也随即死亡,被害率100%。

3 结论

封山育林、保护蜘蛛网,严禁烧荒,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是保护成若蛛、扩大繁殖的关键。

4 参考文献

[1] 赵敬钊,刘风想.食虫瘤胸蛛的生活史[J].动物学报,1987,33(1):51-58.

[2] 王昌贵,谷昭威.法希里舞蛛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蛛形学报,2002,11(1):606-610.

[3] 阎丰军,王昌贵.温室希蛛的生物学特性观察[J].蛛形学报,2004,13(1):50-51.

[4] 于红国,王昌贵.迷宫漏斗蛛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2009,25(S1):1-5.

[5] 李代芹,赵敬钊.三穴花蜘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及蜘蛛目生活史[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3(2):17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