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古典的心情读古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古典的心情读古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我这样教《渔歌子》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继续学习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出自民间的渔歌。古往今来,描写水乡风光和渔民生活的诗词特别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那么,它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历经千年仍打动无数读者?

二、读通诗句,感受节奏美

1.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节奏和韵味。

注意“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词的正确读法,提供小资料:西塞山位于多水的江南浙江湖州。(生自读―指读―正音―齐读。)

2.师:把句子读正确还不够,还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这首词很短,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好好读,用你的停顿,告诉大家怎么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

师小结:词中有景,景中有人。理清诗句的脉络,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

三、品读词句,探寻“不须归”,走近词中人

1.读出渔夫的形象。

师:刚才同学们说景中有人,其中三四两句对他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大家好好读一读,看看他此刻在干什么?根据诗句,想象一下。

2.揣摩渔夫的内心,理解“不须归”。

四、想象画面,欣赏词中景

师:的确,细柔的雨,微微的风,不足以让他归去。除此之外,他不想归去的原因还有什么?

生:他流连这里的美景,迟迟不想回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远望,一个是近观。景色描写很有层次感,我们仿佛看到渔夫一会儿抬头远眺,一会儿俯首凝视。)

师:现在烟雨迷蒙,又添了几分情趣。请大家拿出笔,写一写。心中多一分想象,笔下就能多一分风景。回答例示:

(此刻,细雨迷蒙。西塞山披上了一层水雾,像一首朦胧的诗。几只白鹭,身姿修长,在微风中展翅飞翔。江边的桃花粉红似霞,叶片随风飘落水中,打着旋儿,引来一群肥肥的鱼儿,欢快地追逐着这淡淡的清香。)

师:原来,渔夫不仅仅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还享受着什么?

生:他也在享受着这满眼的美景,享受着这份悠闲的人生。

生:渔夫眼中有多彩的春天,是因为心中有多彩的春天。

生:坐在斜风细雨中,天地一人,忘掉一切烦恼,心归于宁静,这就是人生至乐吧。

师小结: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来,渔夫是不愿归!这种种情感交织成一句话,在渔夫的心里回荡、回荡,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赏读全文,体悟词中情

师:这首词还有个来历,张志和曾经得到皇帝的重要,在朝廷中为官多年,后来因故被贬,他回到家乡,过起隐居的生活,自号“烟波钓徒”。后来皇帝又想重用他,但他称病不去。别人很难理解,他笑而不答。他为何不须归呢?请大家再读这首词,推测推测他真实的想法。

生:词人在写渔夫,其实也是在写自己,他不想回到那个充满明争暗斗的朝廷,他宁愿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渔夫,享受美丽的山水。

生:伴君如伴虎,不如放弃追逐名利,寄情山水,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师:虽然我们不能确认词人当初真实的想法,但是我们读这首词,心似乎也变得温暖起来,宁静起来。请把你所有的感慨,浓缩成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选哪个?

生:我选用“飞”,我愿意忘掉一切烦恼,做一个追风的少年,像白鹭一样飞翔在自己的天空中。

生:我选用“不须归”,读着这一首美丽的词,我仿佛看到一位高雅的隐士,与美景融为一体,忘记了人生的烦恼。

生:我选用“肥”,我们六年级的生活紧张,节奏快,但我看着肥肥的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动,我的心情不禁也“肥”了起来。

师总结:虽然《渔歌子》距今已有千年,但依然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词中远离尘嚣的美景,是词中那位流连山水、乐而忘返的的渔夫,是词中流露的天真、自由、圆融。读古典的诗词有什么用?它使我们心灵不死。庆幸我们还有这么美丽的文字,让大家愉快地度过四十分钟。

反思・我为什么这样教《渔歌子》

一、通过指导朗读,渗透“文体意识”

小学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个难点。古诗词语言凝练,跳跃性大,充满意义空白,加上学生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很难在学习中入情入境。那么,如何去教?不管中小学,读是不二法门。张中行先生在《文言津逮》里说:初学要“懂”,要“熟”,“要在声音的大小、快慢、抑扬顿挫中确切体会词句的意义及其前后的联系”。

我一再提示学生“诗词特有的节奏和韵味”,其实就是语感。无他,惟熟读耳。古时八、九岁的小孩能读懂古文,凭的就是读多记熟。语感培养了,对文言文的用词造句规律性的东西就有了掌握。

上课伊始,我就安排了五分多钟“整体读文”环节,学生先后几次整体读课文,第一次“大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第二次“再读,读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味”;指点后,第三次“读出停顿,感受课文的脉络”;第四次“放慢节奏再读课文”。而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诗句后,再整体读课文。由放到收、由粗到细,渐入佳境,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力求实实在在地“打底子”,体现“文体意识”。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们学习文言的时候应该多少采取一点儿学习外国语的态度和方法,一切从根本上做起,处处注意它跟现代口语的异同……”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有了这份自觉,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感,培养出文言的阅读能力。的确,学生只有通过一遍遍身心投入的朗读,才能读出《渔歌子》的节奏和韵味,感受其美好的意境,诗句的清新、质朴,和隐者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二、找准切入文本的角度,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

一首诗或一首词,往往有一个“诗眼”,它统摄全篇,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最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找准这个点,离不开教者对文本深刻的解读。

《渔歌子》塑造了一位渔夫形象,要让学生能够走进他的内在世界,无疑要找到这个关键的切入点,而“不须归”便是重点所在。它是解开渔夫心灵密码的钥匙,也是解开词人心灵密码的钥匙。为何不须归?是因为渔夫流连于这里的美景,这种自由的生活状态,乐而忘归。于是,教学主线便是:归乎?―不须归!―不愿归!这也是词人情感流动的线索。

此刻,教师要做的,便是和学生沿着这条小径,逐渐深入文本的内部,一起探寻渔夫“不须归”的真正原因。这样,他们的思考就避免了在同一个层面上移动。他们追寻着渔夫的心迹,品味着西塞山的美好,以及渔夫沉浸于中的快乐、自由、陶醉。从景中人到词中景再到词中情,形成一个圆融的整体。

把握整体,但不忽略细节。《渔歌子》用词极其精炼,一个“飞”字,写足自由自在之意;一个“肥”字,抒尽喜悦艳羡之情。两个字浸透了诗人对故乡山水、如画江山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如果不将这两个词与渔夫内心情感结合起来理解,那么学生就会忽视词背后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也是在抒情。词中的景物,并不是自然现象的机械、冷漠的再现。景是人眼中的景,著上了人的情感。“飞”“肥”两字,便是这心灵的投影。通过这样的揣摩,学生对渔夫形象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他们选用文中词表达内心感受时,就可以看对“诗外之意”的灵活运用。

只要找准切入文本的关键点,学生就能避免“浅阅读”,从而对文本进行深度的思考,不断提高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三、引领学生想象,体味诗歌的意蕴

每首诗或词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或好词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魄为之钩摄,霎时无暇他顾”(朱光潜)。没有想象,便没有诗歌。诗人用自己自由的想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将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

《渔歌子》中的春景,虽聊聊十数字,但展现的画面却异常生动。青翠的西塞山、翻飞的白鹭、飘落的花瓣、游动的鳜鱼,更兼斜风细雨,这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所营造的自由宁静的意境,让每位读者都沉浸于中。但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在文言与白话的转换中,往往会遗漏掉不可言说的诗境。所以,仅仅停留在弄懂词句的层面上学习古典诗词,学生便不能算是窥得诗词的妙处。

当然,所有的想象都应建立在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诗歌词汇多单字,内涵丰富,它的言语表达形式与白话文特点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字而意义有古今之别,这需要引领学生体会。但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单调机械地解词、生硬地译句。毕竟单纯靠一对一的文言转白话,无疑割裂了诗歌整体的意境。所以,我除了出示地名“西塞山”的相关资料,其他则让学生根据画面或词句展开自己的想象,让凝练的诗句变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想象。

教学前两句,我便是这样引导学生:设若自己就是那位戴着箬笠、披着蓑衣的渔夫,坐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目光缓缓移动,他看到了什么?那位渔夫与其说是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不如说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他就是词人自己的写照。想象越丰富,诗的境界越高远。学生的情感不再游离于诗外,他们也如渔夫般忘记尘嚣烦乱,在课堂上,他们思维自由驰骋,成为文本的知音。

引领学生怀着一颗古典的心读古典,才能触摸那深远旷古的词意。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