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米索前列醇联合米非司酮在绝经期妇女节育器取出术中的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米索前列醇联合米非司酮在绝经期妇女节育器取出术中的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研究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中应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绝经期妇女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术前晚口服米非司酮50 mg,术前1 h予米索前列醇400 μg碾粉加生理盐水2 ml置于阴道后穹窿;对照组术前5 min于宫颈3点、9点处分别注入利多卡因2.5 ml。结果 用药组取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受术者耐受性较好。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米非司酮对于绝经期妇女节育器取出安全方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米非司酮;宫内节育器

作者单位: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刘昌英诊所 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较为常见的节育器具,避孕有效率在90%以上,其特点是安全、有效、经济,且取出后对正常生育没有影响,妇女进入绝经期后节育器失去使用价值,而由于雌激素分泌下降,卵巢功能萎缩,阴道及宫颈萎缩变硬,造成取出困难。本研究通过米索前列醇联合米非司酮对绝经期妇女实施节育器取出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主动要求取器的绝经期妇女80例,年龄46~67岁,宫内节育器放置时间为12~32年,全组手术对象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前仔细的进行妇科检查,了解有无内外生殖器炎症等,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置器年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全组受术者进行术前常规妇科检查,常规B超检查,观察子宫大小及宫内IUD的位置。用药组于术前晚口服米非司酮50 mg,服药前后2 h禁食,术前1 h予米索前列醇400 ug碾粉加生理盐水2 ml置于阴道后穹窿。对照组术时术前5 min于宫颈3点、9点处分别注入利多卡因2.5 ml。按常规行取环术。

1.3 宫颈松弛扩张的疗效判定显效 术中无需扩张宫口直接取器,受术者略感下腹胀痛。有效:宫口需用4~5号扩张器扩张,受术者感腹痛重,但尚能忍受。无效:宫口极度狭窄,甚至探针难入。受术者疼痛难忍,有、出汗等情况。

2 结果

宫颈松弛扩张及手术结局用药组40例受术者宫颈均软化,不同程度松弛扩张,宫内节育器全部成功取出,对照组仅29例取出,其中7例受术者宫颈松弛扩张不足导致取环钩难以进入宫腔,出于安全考虑放弃手术;另外4例受术者由于宫颈扩张过于疼痛,耐受性差而终止手术。手术效果表明用药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而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的原因 大部分绝经期妇女带器时间在10年以上,带器时间越长,IUD的取出难度相应增加;妇女进入绝经期后雌性激素分泌水平降低,子宫萎缩,宫颈硬化失去弹性,滑性黏液少,子宫口闭合不开,产生粘连,妇科疾病如子宫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等会造成子宫形态发生变化,导致IUD嵌顿。本研究中发现6例受术者有宫腔内病变,其中1例发现IUD嵌于肌瘤中。为取环手术带来困难,对受术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疼痛。

3.2 米索前列醇属于合成前列素E1类似物,在节育器取出中的作用原理是刺激宫颈纤维细胞,使宫颈胶原在宫颈纤维酶和弹性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达到软化、扩张宫颈的目的,而通过阴道而不是口服用药,可以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速度,提高药物浓度,避免通过血液循环而造成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观察受术者反应耐受性较好,另外米索前列醇还可以加快子宫的收缩,有利于手术医生较为直观的确定受术者子宫及节育器的位置,防止因手术器械反复进入宫腔造成的子宫损伤,节省手术时间,显著提高受术者对手术所造成的疼痛、腹胀等不适的耐受性,避免受术者对手术的恐惧感。

3.3 米非司酮属于新型抗孕激素,孕激素能抑制子宫胶原组织分解,米非司酮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实现抗孕激素作用,促进子宫胶原分解,同时米非司酮对PGDH(前列腺素脱氢酶)有抑制作用,从而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分泌,内源性前列腺素的作用是抑制胶原合成,从而使胶原减少,宫颈得以软化。

研究发现,联合用药后宫颈更加松弛,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术后出血量少,有效减少了患者痛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米索前列醇联合米非司酮用于绝经期妇女IUD取出镇痛效果确切,扩张宫颈作用明显,取器难度降低,减轻受术者疼痛,可以考虑临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林峥.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的临床观察. 中国妇幼保健,2010,(07).

[2] 侯筱菊.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宫内节育器取出.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9):36193619.

[3] 李艳玲.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后妇女取环中的应用体会.肇庆医学,200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