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让虫虫爬进小肚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让虫虫爬进小肚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岁的小康康最近晚上睡觉很不踏实,老说屁屁痒,胃口也不开,有时候还感觉肚子痛痛的。爸爸带他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得了蛲虫病,开了药让他回家治疗。一个月后康康的病不见好转,康康爸又回到了医生这里。医生仔细分析了康康这一个多月的生活情况,发现原来是“病从口入”关没把好。于是医生给康康爸好好上了一课――

首先,我们从蛲虫的“生活起居”讲起

蛲虫,细小如白色线头状,长约1厘米,寄生在人体小肠下段及结肠、直肠,吸取肠黏膜上的营养;午夜爬出,在肛周产卵,刺激皮肤引起奇痒,孩子因而会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搔抓,致使孩子的睡眠欠安。家长如果轻轻地将孩子的内裤扒开,可以看到口有白色小线头似的蛲虫在爬动。小儿用手搔痒,虫卵便易污染手,藏在指甲内,小儿拿东西吃或吮手指时,便把虫卵吞入消化道,在肠壁孵化发育,吸取营养,半个月后又发育为成虫,再产卵感染人体。如此循环往复,自身感染,用蛲虫剂也无济于事。若讲究卫生,蛲虫本身的寿命只有一个

月左右,只要不再吞下它的卵,就不会重复感染。

其次,蛲虫在小朋友 之间的互相传播

蛲虫卵的抵抗力较强,在3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可活8天左右,一般浓度较低的化学消毒剂不易将其杀死。由于其抵抗力强,故儿童如果卫生习惯不良,极易造成互相传播。除了儿童因手污染造成再感染外,也可因用手拿玩具或其他的物品,使这些玩具物品污染。别的儿童接触它们时,即可经手入口造成间接传播。此外,通过手接触被虫卵污染了的内衣裤、被褥、椅、凳等,也可致使虫卵经口传播。还可因虫卵被抖落在空气中与尘埃相混飞扬,被儿童吸入而使其受感染。

第三,蛲虫病的危害

蛲虫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肠寄生虫病,严重影响患儿睡眠,并可能引起腹泻腹痛、呕吐、夜惊、遗尿及尿道炎、阑尾炎等。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预防重复感染

蛲虫病是典型的-口直接传播的自体重复感染,尤其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中感染几率很高。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不吸吮手指,避免重复感染是治疗的关键。若孩子患了蛲虫病,晚上睡前要洗屁股,可以搽蛲虫膏,睡觉要穿封裆裤。第二天清晨内裤要用开水烫,被褥要在太阳下晒,玩具要用肥皂水洗。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噻嘧啶也有一定疗效。局部外用药可用3%噻嘧啶软膏,涂于肛周和内,连用1周。周围瘙痒者,可于睡前清洗肛周、会阴皮肤后,涂搽蛲虫油膏,连用10~20天。

坚持采取以上措施1~2个月后,老的虫死了,新的还没有产生,自然就痊愈了。

原来如此!康康爸回去照医生说的做,果然一个多月以后,小康康再也不喊屁屁痒了。

虫虫防治小问答

源源妈问:我的孩子晚上睡觉老磨牙,是不是有蛔虫啊?

答:肠内寄生虫病,尤其是肠蛔虫病,在儿童中相当多见。由于肠寄生虫能在体内分泌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和肠寄生虫排出的代谢物在小儿睡觉后可能刺激大脑的相应部位,通过三叉神经而引起磨牙的动作。另外,胃肠道的疾病,口腔疾病,或是临睡前给小儿吃不易消化的食物,还有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小儿白天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或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都可以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而在睡觉时出现磨牙动作。所以,宝宝出现磨牙,最好带宝宝去看一下医生,化验一下大便,看是否有虫卵,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段段妈问:我儿子面黄肌瘦、食欲不振,不知道是不是有蛔虫,我能不能去药店买驱虫药给他吃?

答:小儿服用驱虫药需谨慎。有些家长因为着急,未经检查便自认为有虫,盲目地让孩子服用驱虫药,可往往在服用后也不见虫体排出,以为药量不够,再服,这样一来,不但没有改善这些症状,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如今,市场上的驱虫药种类繁多,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则仅对一种寄生虫有特效。因此,在服用时应慎重选择,切不可不加选择,随便服用。常用的驱虫药有左旋咪唑、驱蛔灵、甲苯咪唑等。任何一种驱虫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都不宜常服。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更应慎用或禁用。因此,服用驱虫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做到用药个体化。

欣欣妈问:欣欣今年5岁,经医生确诊得了蛔虫病,医生给他开了2片肠虫清,并嘱咐要一次服下。我记得成人也是吃2片,怎么小儿和成人剂量一个样?莫非是医生弄错了?

答:肠虫清是一种广谱驱虫药,主要用于治疗蛔虫、蛲虫、钩虫、鞭虫及粪类圆线虫所引起的单种或混合肠道寄生虫感染,它还具有杀灭人体内肠道寄生虫的虫卵和幼虫的作用。一般说来,口服药的剂量是按照体重来计算的,但肠虫清的剂量却规定是2岁以上的儿童都服2片。这是因为肠虫清口服后有95%不被人体吸收,24小时内即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吸收的5%会在肝脏内通过代谢后杀灭组织内的幼虫、肠道内的成虫和虫卵,并在48小时内随尿液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肠虫清是一种吸收少、不易在体内蓄积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往往采用单剂量一次顿服,而且不需要按体重计算剂量,成人与2岁以上的小儿服用同样的剂量也就不难理解了。需注意的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禁用,2岁以下的儿童应慎用。

(作者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