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灵魂论到实在论的维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灵魂论到实在论的维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心灵哲学作为哲学分支学科之一,在哲学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早在希腊哲学中晚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普罗提诺就曾针对“灵魂”提出一系列观点,在近现代心灵哲学研究领域中,心―物关系,实在论,意向性,本体论等观点逐渐进入激烈讨论阶段。其中笛卡尔的二元论观点,贝克莱的唯名观点,以及后现代人们对贝克莱实在论的四点怀疑,都受到广泛关注。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对实在论的怀疑是库恩的“范式”理论,他企图解决关于科学发展的一切问题以及各个学派之间的争论,在如今对于我们研究实在论观点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灵魂 灵魂净化 心-物关系 实在论 物质实体

一、灵魂论观点发展概述

“心灵哲学......是因为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思维,在那里已经有丰富的“灵魂”观念,并形成关于灵魂和身体关系的“前哲学。”人类对于知识的探索从来没有停住脚步,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对意识,世界本原,实体等观念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心灵哲学的概念也在那个时候开始萌芽,人们并不能准确的定义这一思想是心灵哲学,而是用“灵魂观点”来演绎对心灵和身体的理解。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提出灵魂观念的人,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寓存在人的形体中不可看见的“内在的人”,人的本性是灵魂,灵魂具有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人的行为必须服从三个原则:理性的控制着思想活动,激情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着人的身体。柏拉图同时认为灵魂回忆其实是一种灵魂净化的过程,并且他坚持“灵魂不朽”。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灵魂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并且灵魂的运动遵守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在此前提下它是一种实体,他反对灵魂和身体分离的说法,并且认为灵魂和身体是应该相互依存的,有生命的东西才能有灵魂,反之则没有灵魂。他定义的灵魂观点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从对象方面定义灵魂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是感官本身也是一个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它的质料是身体或者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形式是感觉活动。人的理智是灵魂的一种特殊生命活动,也是感觉的高级阶段。普罗提诺认为:太一,理智和灵魂是三个本体,灵魂是从理智中流溢出来的,人的灵魂与周围灵魂相通,这就是普罗提诺所所提到的“同情”,人的灵魂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并不是由灵魂本身所决定的。普罗提诺和柏拉图一样都要求灵魂的净化,只是柏拉图认为通过“灵魂回忆录”达到灵魂与身体的净化而普罗提诺则认为通过德行的修养达到神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普罗提罗的灵魂观点很大一部分受到宗教神学的影响,认为神才是最至高无上的。

二、实在论观点和对实在论的三点怀疑

在心灵哲学的研究中,哲学家们一直试图弄清楚心-物关系是否完全独立或相互依存,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是否相互联系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观点强调心灵和实体的无限广延性,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心―物关系推向形而上学的境地。在笛卡尔看来“我思”是凌驾于一切实体之上的,并且他承认实体的存在而休谟则认为:“我们对自我的知觉都是那些以不能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并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笛卡尔和休谟对于实体和心灵的理解完全是两个方向。

对于“物质实体”的怀疑,贝克莱站在彻底的唯名论立场上,他向唯物主义提出挑战:“你既不能说出你相信它存在的任何理由,又不能支出,假设它存在,它又有什么用处;即使如此,只要你的意见有一点点真实的可能性,我都会承认它是关于外物存在的论据。” 虽然贝克莱否认物质实体,但是他还是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因此他也提出著名的论点:“存在就是被感知。”除了贝克莱对于实在论提出怀疑,实在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被人们所怀疑,最常见的有三种怀疑:第一个反对实在论的论据是视角主义,视角主义是当智生活的占统治地位的认识论方式,它认为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是带有视觉的,知识的要求和知识的评价是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这种框架提供概念手段,因此世界可以被描述和解释。第二个反对实在论主义的是来自概念的相对性的论据,一切概念都是人类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形成的。第三个反对实在论的论据是从科学史中产生的,很多人认为科学的发展并不是通过一些知识的积累,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革命,通过这些革命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由于不能解决一些问题而被抛弃,作为科学革命的结果,他被一种新的范式所代替。

三、结语

当然心灵哲学的研究除了心-物关系,实体伦,怀疑论,精神事件,物理事件以外,还交杂着自然科学,人类实践和人类社会,这些因素随时随地的发生着新的变化,人们的心灵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影响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外物刺激着神经元细胞,我们的大脑就会有各种反应,计算机的普及也将人和人工智能之间展开一场智力的较量,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生产工具的普及,新革命的展开,人越来越多的变成社会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的借助计算机,人类语言和其他媒介进行传递,意向性也越来越明确,这是哲学的进步,也是科学的进步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高新民,储昭华.心灵哲学[N].商务印书馆,2002.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