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对外贸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对外贸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质量;效益质量;地区差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 6.4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3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6.83%。 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研究者的日益关注。从很多研究成果来看,或 偏重于从单一或者几个指标,或只是对中国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泛泛而谈,缺乏客观、深 入的数量研究。本文在构建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就近年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质量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一、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研究的对外贸易质量, 并不是指进出 口商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贸 易基本功能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程度 及其效果。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主要由进出口商品结构 、贸易条件、贸易地理分布、贸易方式、贸易区域结构、从事外贸的企业资产状况及自身素 质等衡量指标;二是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主要指外贸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益,如对外贸易 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以及增加税 收,吸引外资流入的作用等。这两个方面关系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具体来说,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取决于外贸发展质量的高 低;反过来,对外贸易效益质量的高低优劣,也将反作用于外贸的发展质量。在综合现有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既考虑对外贸易自身的发展状况,又考虑外贸 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将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概括如下。

本文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将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质量。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质量评价

(一)贸易商品结构

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 及 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减少,工业制 成品占比不断提高,2007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94.95%,初级产品占比 仅为5.05% 。但是,中国出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与OECD国家的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超过40%相比,我国2007年仅为28.56%。

为了进一步细化,借鉴魏浩、毛日(2003)的研究,对进出口商品按要素 密集度和产品技 术含量划分为五类:劳动密集、低技术型(L&L);资本密集、低技术型(K&L);劳动密集 、高技术型(L&H);资本密集、高技术型(K&H);传统产品。[1](32-35)本文 根据 有关数据,计算出1980―2007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以及进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见 表1。

表1显示,就商品出口结构而言,资本密集、低技术型(K&L)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增多,高技 术型产品占比不断减少;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劳动密集、低技术型(L&L)产品 最具有优势,而且其竞争力呈稳步上升趋势,传统产品和资本密集、高技术型(K&H)产品 最不具备比较优势,且其竞争力指数逐渐下降。总的来说,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低技术型为 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出口的比较优势产业,高技术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缺乏竞争力。 因此,从贸易商品结构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质量不高。

(二)贸易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 式,成为支撑我国外贸规模的“半壁江山”。2008年1-10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达5709.1亿 美 元,占总出口额的47.5%。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为繁荣我国对外贸易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 献。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决定了它将对我国对外贸易质量产 生至 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加工贸易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贸易创汇能 力差,经济效益低,存在着“一流原料,二流加工,三流包装,四流价格”的现象,如现阶 段我国进料加工增值率仅为20%左右,大大低于一般贸易。并且,加工贸易还存在加工环节 少,深度浅,产业链短,“拉动”效应弱的现象。我国过分依赖于加工贸易,但是加工贸易 质量低下、效益微薄。我国这种低层次、低效益的加工贸易方式,导致对外贸易的功能萎缩 乏力,“动态效应”微弱,极大地影响了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

(三)贸易地理分布

我国商品进出口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地仍是我国的传统主 要市场。2008年1-10月,我国对前三大出口市场的出口额达6205.90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 额的51.6%,与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则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8%。对外贸易地理分 布 的集中度与国际市场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将从各个方面 加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风险,阻碍对外贸易质量的提高。首先,在出口贸易地理分布集中 度较高的情况下,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以降低出口 产品的价格来换取出口规模扩大,这将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其次,由于地理分布过于集中, 导致我国出口商品在少数地区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大,对方为保护国内市场和就业很可能对我 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引发贸易摩擦,加大市场风险。最后,进口贸易地理分布的不 均衡,也会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给我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负 面影响。

(四)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利益大小的重要指示器,它从价格方面评价一国在国 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恶化与好转,简单直观地反映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变化情况。 已有的研究大多表明,由于部分出口商品深加工程度低、质量差、档次低等原因,中国的对 外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之中。如中国出口金属钨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但进口国外钨丝价 格却是出口价的7倍。

图2显示,1980―2007年,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在波动中持续下降,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恶化 的趋势。贸易条件恶化将对一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产量提高的收益可 能会被贸易条件的恶化所抵消,甚至会导致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绝对下降。因此,从 贸易条件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质量不高,甚至处于不断恶化之中。

(五)贸易区域结构

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上升令世人瞩目,但是中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却表 现出强烈的非均衡性,如2008年,对外贸易量排名前5位的省市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2 7 %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进出口额达7177.77亿美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自治区 进 出口额仅为3.94亿美元。有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省际差异非常明显。[2]( 31-36) 先行国家的实践表明,对外贸易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而且,对外 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长时间存在或者扩大有悖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因此,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区域层面上的质量不高。

三、中国对外贸易效益质量评价

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是衡量外贸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效益。可从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 、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吸引外资效应、增加就业效应、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效应等 方面衡量。

(一)经济增长效应

对外贸易与一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衡量对外 贸易对中国经济 增长的作用,本文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别计算出1978-2007年出口与进口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度和贡献率。

表2显示,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和出口都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拉动经济增长 的 积极力量。同时,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型深入研究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 作用,虽然多数研究认为进口与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是对于贸易与 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贡献程度大小、作用渠道等问题还存在争议。

(二)技术溢出效应

国际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得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研发和国际贸易甚至被誉为技术进 步的发动机。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也大都得到了肯定的结论,认为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 得 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如纪宝成、杨瑞龙(2003)等的实证研究显示,对外贸易促使国内 企业产生了“干中学”效应,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生产率。[3]但是,不同国家从 对外贸易 中获得的技术溢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影响因素;人力资本和R&D。这两 个因 素都与吸收能力有关联,即一个国家和地区必须有一定的技能才能够成功地使用国外的技术 知识。中国由于自身的吸收能力有限,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技术溢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 且,有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贸易在不同地区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明 显区别:在东部地区,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正;而中西部地区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 负,且西部比中部的负作用更大;说明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贸易不但没有促进技术进步反而 阻碍了技术进步。

(三)就业效应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充裕的国家。按照传统贸易理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以及对外贸易 规模 的持续扩大将对劳动就业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如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工作 岗位,也由此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批外出务工人员。据统计,2008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 已 超过2.1亿,在一些农业大县,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 柱之一,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打工经济”。为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有一个清晰了 解,本文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就业弹性均为正,说明进口与出口对我国劳动就业都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分阶段来看,其弹性系数值不断减小,这说明随着外汇体制改革 (1994)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以及贸易自由化的深入、重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进口与出口 对就业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少。这就意味着,我国传统的贸易增长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国内经 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越来越不适应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变化的要求,其就 业推动作用有限且处于下降趋势。

(四)吸引外资效应

开放的对外贸易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这已为实证分析所证实,这是因为投资者往往将一个 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视为其环境稳定和重视市场取向的指示器,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 心理预期。同时,东道国出口的增长本身意味着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出口的增加使原本稀缺 的要素资本更加稀缺,资本相对于其他要素的回报率急剧上升,因而加大了国内外资本的利 润差异,吸引国外产业资本不断进入东道国,以期实现更高的利润率。东道国出口的增长, 还推动了国内制度建设与国际接轨,随着国内外相关制度的逐渐融合,约束外资流入的空间 偏好率会大大改善,从而刺激外资流入。所以,对外贸易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也是外 资最为青睐的地区。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FDI流入最多的国家之一, 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952.53亿美元,同比增长21.59%,说明 我 国利用FDI已经达到较高规模和水平。然而,我国吸引FDI的模式还存在着项目知识和技 术含量低,实际累计FDI到位率整体水平偏低,外商投资项目污染严重 、能耗高,FDI项目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4](10-17)

(五)产业结构效应

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出口和进口两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出口的产 业结构效应主要通过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发生作用。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必然 会带动生产厂商增加原料及半成品的需求,而原料及半成品需求的增加,又将拉动生产此类 产品的厂商迅速发展。例如,我国服装产业出口增加,带动为其提供专门服务的辅助 性产业也应运而生,如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个人服务和政府服务等。进口贸易则一方面通 过示范作用,使国内逐渐形成需求,当需求达到一定的量时,便推动国内产生相关的行业; 另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产业的规模和产品档次,由此带来的技术进 步无疑促进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的成长,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表4显示,随着高新技术 产业进出口在制造业进出口 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也逐步提高,两 者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

四、提升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对策思考

从总体上看,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加速了技术进步、有利于吸引外资、增加了 劳动就业、优化了产业结构、加速了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剂。但是, 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效应,还有很多地方急需改进,如对外贸易促进整体经济 增长的同时显著地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不利于地区间经济的协调与均衡发展;由 于贸易增长方式的落后,进口与出口的就业推动作用有限且处于下降趋势;贸易的技术溢出 效应存在地区差异等。因此,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提高贸易技术含量,优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结构改善需要夯实产业结构基础,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有赖于政策的因势利导和技 术的升级换代。当前的国际经济蕴含着巨大的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利用 拥有的外汇储备,大可积极收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零部件生产线,并购、参股国际高端 产品 生产厂家,进而拉长国内进、出口产业链条,占据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与此 同时,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支持国内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进行 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外贸产品的质量,积极培育外贸企业和外贸产品品牌,努力 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改善市场结构,降低市场集中的风险在继续重点、均衡开拓主要 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注意有步骤、有选择地积极开拓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使我国 进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增强应变能力。在进出 口地理分布上实现市场多元化的同时,也 要进一步关注进口与出口产品的多元化以及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三)协调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如出台合理的产业导向政策,可以将那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引导到中西部地区去, 更好的发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自然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其次,要积极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交通 、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其在对外贸易中不利的地理位置缺陷;加大国家政策性银行等 金融机构对中西部企业的支持,增强其参与对外贸易的能力;更多地将中西部地区纳入双边 和多边区域贸易、经济协定之中,为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魏 浩,毛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中国对外 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调整思路 [J].中国软科学,2003(9).

[2]赵 伟,何 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 [J].财贸经济,2006 (9).

[3]纪宝成,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傅元海.我国引进FDI质量的实证研究 [J].统计研究,2008(10).

Analysis on the quality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He Li

Abstract: After build up an index system to estimate the qualit y of foreign trad e,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quality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form the two aspect s of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efficiency quality. China's foreign trade merchandi se structure is inferior, the trade condition is worsening, and there is imbalan 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s of regions. Thus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s low. As to efficiency quality, foreign trade accelerates China' s economy growth, quickens up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upgrades industry structu re. Bu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too, such as foreign trade enlarges the econom y growth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s evidently, the promotion to employment is we ak and in a downtrend, the technology overflow differs among regions. At last, t his pap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Quality;Efficiency Quality ;Regional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