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不良倾向的原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不良倾向的原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1年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取消了“基础知识”条目,这一重大举措旨在革除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积弊,但考察一下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良倾向:少教或不教语文基础知识成了一种趋势,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矫枉过正之势。这势必要削弱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影响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那么产生这种不良倾向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觉得个中原因可概括为“三个一”,即:一个偏差、一个混乱和一个取消。

一、“一个偏差”是指对新课标语文课程性质理解上的偏差,即淡化了工具性,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遭到了轻视。

教改过程中,我们出现了不少过激的言行。如: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著作里或报告讲座中,语文工具论被简单地看成了阻碍语文改革的绊脚石;在以往语文教学经验还没有进行很好总结的情况下,有些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片面地夸大教训,放大弊端;有些地方为了紧跟课改的步伐,以行政半应酬的方式片面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尤其是公开课更要体现人文性……这些言行导致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工具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否定,语文等同于人文,语文教学出现了泛语文的现象。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心田最近接受访谈时,面对这种不良倾向表示了自己的担忧:“20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把人文性的大旗打了出来,这是一个进步。可是,这个大讨论到了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偏差又出现了,即人文性至上,淡化了工具性,甚至否定了工具性,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①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不可分离,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过分强调工具性,以致忽视人文性,其不良后果就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批评的,也是我们进行这场改革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脱离了工具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会得到提高。排斥或忽视工具性,同样也是对人文性的否定。所以当前语文新课改中,我们要警惕矫枉过正的不良倾向,不能架空工具性,让人文性唱独角戏。

二、“一个混乱”是指对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认识上的混乱,使得语文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被贬低。

80年代中后期,“八字宪法”统治了语文课堂,教师条分缕析,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知识倒是学了不少,可能力不见有多强。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其中不乏理性与冷静的思考,但是也有一些片面的认识使得人们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产生了混乱。如有人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而轻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有甚者,出现了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提法。另外还有把语文知识与传授语文知识方法混为一谈的,由对传授方法的否定进而否定语文知识。这些比较片面的提法和观点或多或少干扰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被贬低。

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资源和起点。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就越利于发展语文能力。而不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就很难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贬低语文知识,那么语文能力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了一句空话。张志公先生曾对这类问题发表过真知灼见:“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可以立刻或者很快转化为技能,运用起来;有些知识就没有那么快,需要和其他有关的知识相互作用起来,并且与有关的实践相互作用起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转化为技能,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到很熟练;有些知识甚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见不出与技能发生什么直接联系,知识就是知识。然而这种知识是必要的,具备不具备这种知识对人的头脑影响很大。”②另一方面,语文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语文知识的前提,掌握语文知识又受语文能力的制约。语文能力越发展,语文知识掌握得越快越容易。两者有矛盾但更有统一,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两者更好地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一个取消”是指个别省市语文中高考取消了基础知识项,中高考指挥棒很难指挥语文基础知识,其教学不受重视。

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它,更是为了化知为能。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了减轻学习负担,因此个别省市语文中高考取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单纯考查,有的地区中考甚至只考一篇作文。从理论上说,这种理想式的改革是可行的,但实际上却很冒险。因为中高考指挥棒依然在起作用,师生受此影响,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由于取消了基础知识,语文教师对基础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反正不考,学生也不会重视,于是不教。如今不仅语文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就连语文能力的考查也在相对缩减。吴心田老师说:“我在翻阅2005年中考题的过程中,发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考查的内容太少了,阅读理解题出的都是人文方面的内容理解,而很少涉及语言运用和写作方面的问题,这样就把语文的工具性因素丢掉了。这种考试命题对语文教学起了误导作用,好像语文基础知识是可有可无的,这是错误的导向。”③

以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当前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出现了不良的倾向。对此,我们要保持冷静清醒的态度,不要犯矫枉过正的毛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会阻碍语文教学改革,影响语文教学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正确地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辩证地看待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中高考改革,我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有发展的根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会有凭借和依托。

注:

①③桑哲《“语文知识与能力”大家谈》,《现代语文》2007.2。

②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