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文体特点 教出语文本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文体特点 教出语文本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独创。《黄鹤楼送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包诗,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感悟、质疑和表达,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构建诗意课堂

良好的情境好比乐曲的基调,又如美术作品的背景底色。这篇课文景美、情深,如果教师重视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上课伊始,伴随情意绵绵的《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制作精美的课件领着学生走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来到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面对浩浩长江一睹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情景,再配上深情的古诗范读。许许多多潜伏于学生脑海的模糊意象,瞬间便映射移植成《黄鹤楼送别》的清晰映象,学生自主学习求知的欲望也被同时激发。

课文的第三节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又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同时注意勾连古诗名句,更为注重对学生诗文积淀的调动,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情感参与。我引导学生切入思考题 :“一对好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俩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登临黄鹤楼去切身感受那感人的场面。”学生细细读文,从字里行间寻觅诗人流露的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再现话别场面。学生表演很投入,动作、语言等都惟妙惟肖。表演时,学生吟诵出的名篇佳句层出不穷,有效地丰富了课堂的语言积淀,切实地体会了李孟二人的情感。此段教学情境的创设由表及里,步步进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课末,出示古诗今唱《烟花三月》的视频歌曲,学生一起学唱,借助歌曲升华情感,让浓浓的朋友深情余味悠长。

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有利于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开展对话,构建了一个诗意的课堂。

二、抓关键词,体悟惜别真情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么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精心设计,引领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就抓住“依依惜别”这个词,沿着这条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两位大诗人的深情厚谊。课上,紧扣“依依”,让学生体会惜别之意。教师引导:“两位诗人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他们的心情如何呢?轻轻地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依依惜别”。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生找出表现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谈感受。根据学生回答的 “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相关语段,紧扣每个场景关键的字眼“藏” “满” “伫立” “凝视”“孤帆”,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中去咀嚼、品味,潜心感悟二位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真情,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演绎一场诗意的离别。

可以这样说,抓住关键词,就是抓住细节,在让词的内涵丰富起来的同时,文本的内涵也立体起来、丰润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小学生阅读能力。

三、巧用资源,与人物共鸣情感

文包诗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对古诗创作背景了解的欠缺,他们很难与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 这就要求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适当拓展学习范围,或对诗词进行补充,或了解相关的故事。尤其是课文《黄鹤楼送别》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和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呢?教学此段落时,教师可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李白的另一首诗——《赠孟浩然》。学生通过对拓展阅读材料的探究,了解了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的才华和“高山仰止”的品德,从而拉近了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起来,这样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四、想象补白,升华送别意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课文《黄鹤楼送别》“目送吟诗”这一场景时,我紧紧抓住“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一句中的省略号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目送着孤帆远去,这时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读:友人的船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心里默默地说——;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心里默默地想——;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默默祝愿——……在一次又一次的入情入境的想象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而这正是新课标 “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的最好诠释。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我们相信只要遵循文包诗课文教学的规律,就一定能教出语文的应有的本色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