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土生活与地理教学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土生活与地理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笔者以为就是将课堂教学从纯粹的“讲科学”落实到“讲学生生活中的科学”。因此,作为教师可以注意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而乡土地理就是这样的资源。因为具有浓重的乡土情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怀有一种天然感情,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很多海外侨胞“落叶归根”的宿愿,无不是这种情感的表现。可以说每个中国人无论他身处何方,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关注自己的家乡。这样每个人都耳濡目染,对家乡发生的事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与课本材料相比,这样的乡土地理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选择适当的乡土地理案例加以举例分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乡土地理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地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人手。乡土地理材料就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学生了解接触得比较多,也比较熟悉,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亲切、易懂、富有感染力的特点。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往往对身边的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更强烈。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和其对乡土地理知识的模糊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成功的课例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获得学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利用乡土地理案例,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人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夸美纽斯说:“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是高级事物由低级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替”。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时,更多的是考虑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所选的案例和材料全国性、全球性的较多,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对于学生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抽象思维已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由于对很多知识没有接触或缺乏亲身体验,其理解能力仍然较弱,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就不得不借助具体形象思维。而学生对乡土地理朝夕相处其间,耳濡目染,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恰当地选择乡土地理案例加以说明,可以使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地理知识与学生实践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从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人手,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的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等实际案例联系起来,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评价家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趋利避害的措施。从而使他们不仅能认识到地理知识对其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地理的责任感,也能体验到对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乐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同时更能让他们学以致用,把所学地理知识变成将来参加家乡建设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教育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乡土地理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体现出情感的相融性。与课本案例相比,乡土地理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乡土地理案例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家乡,既能使学生发现和欣赏家乡之美,同时也能找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建设家乡,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养成了学生关注家乡的情感。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