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出发,来探讨一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

1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1 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改善城市人们的生活环境

现代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对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是非常之重视的。因为一座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合理,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更代表着该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有内涵,不仅可以让人赏心悦目、身心愉悦,更重要的是园林景观对于防风沙、涵养水泥、杀菌灭菌、降低噪音、吸附有害气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2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使城市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园林景观通过精心设计可以为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环境,同时也可以使城市的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单一的景观元素是不可能营造出和谐、优美、舒适的环境的,需要借助于对园林景观的设计,让每个单一的景观元素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的特点,让园林景观更加富于变化。如在营造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很好的糅合在一起,使自然生态景观完美的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所以说,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使城市的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经之路。

1.3 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更加完美的展现城市的文化,体现城市的个性

1.3.1 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理法的运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想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擅于创造特色,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忌讳模仿,模仿太多令人置身其中不知身居何处,想要有自己的特色,那就要借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也就是说,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怎样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人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景观。使自然生态景观融入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这样做不仅能够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符号,同时也能让初到该城市的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城市宣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3.2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生长的各类植物也不尽相同,建筑物的风格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园林景观建造的成本,也利于园林植物的存活。另外,当地的物种和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些植物对于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许多国家或者城市都有代表自己城市的花,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哈尔滨的丁香、广东的木棉等等。构筑物也是如此,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当地植物和构筑物的作用。

2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自然为主体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没有人类参与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此,我们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不要过分刻意的改变大自然原有的风貌。

2.2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生态为核心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生态的要素,不要人为地去隔断园林景观的生态系统,这样做不但会破坏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还会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

2.3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地域文化为载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对当地的文化有详细的了解,了解该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发展历程,掌握该城市的文化精髓,这样所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会有自己的灵魂,才能为该城市的各个群体所接受,这样做也更能彰显该城市的魅力之所在。

2.4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营造自然和谐为根本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力推进,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在设计过程中的和谐要素。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景观的配置要和谐,如植物树种的选择、植物布局的选择等;二是不同元素间的搭配要和谐。

2.5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体现以人文本

设计园林景观就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加舒适、愉快。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人”的因素。应考虑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多注重 “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

2 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