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角”的认识:从“定义教学”到“概念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未上学时便已认识三角形、五角星等,所以,教师往往认为学生比较熟悉“角”,教学不存在难度。其实,学生常常把物体的尖部分当成“角”,可见,学生并未清楚地认识“角”及“角”的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中,其难点在于让学生脱离实物中的角,在大脑中形成“角”的概念,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由两条边张口的大小决定。在参与“变异理论”的研究讨论之后,我试图从建立概念的角度进行反思,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了从“定义教学”到“概念教学”的过渡。
一、实例入手,适时引入“角”的概念
以往,在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概念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朋友,跟老师去找找吧!(呈现图片中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夹成的角;窗户上的横木条和竖木条夹成的角;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夹成的角;三角板的两条边组成的角)新朋友就在这些物体表面。这些新朋友离开了具体物体出现在我们面前,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角。
教师:对,就是“角”。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认识“角”……
在这一导入环节,教师希望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最终脱离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其实,这种方式使学生难以真正“抽象”出“角”的概念。
重新思考后,我调整了导入环节,旨在通过少量实例,突出强调“角”的概念。
教师:说到“角”,同学们肯定不陌生。今天这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角”的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的“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老师画“角”的动作。
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先画一个点,再从该点出发画出一条直直的线;还从这个点出发,再画出另一条直直的线。
在这一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具体、直观的实例,为学生搭建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最终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适当阶段尽早脱离具体、直观的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正例”与“反例”互补,突破教学重、难点
“变异理论”认为,概念学习在本质上是对概念属性的辨认,而例子则是概念属性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对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子包括“正例”和“反例”两种。由于过去对“角”的教学缺乏足够重视,仅仅满足于简单生活实例的应用,后来,学生在对“角”的理解出现错误时,我开始认真反思。最终,我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在课堂上真正经历严格、严谨和严密的建立概念的过程。根据“变异理论”,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牢固和深刻的概念,就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正例”“非标准正例”和“反例”。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拓展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两点。
1.在判断中进一步认识“角”
以前,我习惯在黑板上画一个作为“正例”的“角”让学生观察,学生能凭直觉判断出这是角,但对于“角”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后来,我增加了“非标准正例”与“反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深入思考。
如图所示,图1、图2和图6是“正例”,图3、图4和图5是反例。
在教学中,例子学习是学生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关键。通过逐一仔细地观察、辨认和比较例子,学生在思考中抓住了角的本质:两条直直的边一头挨在一起形成顶点才是角;角与边的长短、方向无关。
2.在比较中理解“角”的大小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做活动角),使学生感悟“角”有大小,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越小。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自然发现这一规律。为了防止学生在“张口”这个关键点犯错,我增加了两组易使学生出现判断错误的例子,以强化学生对“张口”这一关键属性的辨识和比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最终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如图所示,在图7、图8中,小的角两条边线长,大的角两条边线短。直观地看,直线末端的张口几乎相等。对这样的角,学生容易迷惑,认为两个角一样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注意到张口的大小不应通过边线的末端进行判断,而要看顶点处。在图9、图10中,两个角的大小相同,但因为图9中角的边线短,图10中角的边线长,所以图10中角末端的张口明显地要比图9中角末端的张口大。于是,学生会误判图10中的角更大。
根据“变异理论”,不能孤立地理解任何事物,而应凭借事物在相互联系中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认识事物的特征。因此,“知识迁移”是差异性和共同性作用的结果。在图7、图8和图9、图10中,突出了两个角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排除了角的非本质属性(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强化了角的本质属性(“角”的大小是由顶点处“张口”的大小决定)。
三、课后反思,“变异理论”促我进步
当前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被“虚化”的现象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问题。知识的“虚化”直接表现为概念教学被淡化,即将科学、严谨的概念“矮化”为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严重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根据“变异理论”,学习概念即审辨概念的相关属性。只有学生体验了属性之间变与不变的特定类型,才能更好地审辨概念的相关属性,最终掌握概念。可见,“变异理论”为我们理解“正例”和“反例”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视角,使我们不仅知道什么样的“正例”和“反例”有利于学生的概念学习,更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正例”和“反例”有利于学生的概念学习。
实践证明,“变异理论”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卓有成效的运用,最终实现了从“定义教学”到“概念教学”的过渡。“变异理论”阐发的教学原理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的朴素经验相契合。通过课题学习和实践探索,我对“正例”“反例”及“知识迁移”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加自觉且有条不紊,既有效总结教学经验,又巧妙提升理论认识。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台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