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氧气与二氧化碳教学的区别与联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阶段需重点学习的物质,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典型代表,是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典型代表。这两种物质的教学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一、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的根本基础,课程标准中对二者的规定如下:
对于两个物质的学习,课程标准都将其放在“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下。
课标规定“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总体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身边的化学物质” 的基本学习方法是“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也就是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教学都需要以生产生活中的素材为重要学习载体,让学生体会物质丰富多彩的变化,以及物质性质、变化与物质用途间的关系,体会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
二、分析学习基础
学生对氧气毫不陌生。他们在小学的科学课程中和各种课外科技活动、科普材料中对氧气有了大量了解,比如说知道氧气是供给呼吸的,知道燃烧时要有氧气,食物腐烂可能与氧气有关等等。但是学生对氧气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知道一些信息,从来没有真正的操作过氧气,更没有系统的从组成、制备、性质、用途等方面研究过,因此氧气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用新的角度认识熟悉的物质,使学生第一次亲自动手研究物质、获得物质,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
氧气性质的学习中有较多的实验,学生还不能自主确定实验观察的目标和顺序、不能熟练、有序地完成实验操作,还不能从实验现象中概括出实验结论,因此氧气性质的教学要注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其中又以实验观察能力、实验现象描述能力为主。
学生对二氧化碳也是十分熟悉的,碳酸饮料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灭火、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等。但是学生对自己已有的这些知识掌握的并不深入确切,比如如何证明碳酸饮料中确实有二氧化碳,碳酸饮料中有多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便混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
由于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熟悉,以及基于这种熟悉可以自然而然产生问题,所以二氧化碳的教学可以考虑开放一些,以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主线索,进行问题解决是的探究教学,最后再通过对问题解决结果的梳理形成对二氧化碳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的全面认识。同时,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较为丰富的实验探究经验,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的数量,并尝试留给学生一定的实验设计空间。
三、巧用教学策略
对氧气性质的教学,我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让学生在惊叫中体现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及时点拨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接下来的实验仍然是演示,但我事先宣布竞争机制:看哪组看到的现象多,哪组说得好,最后评出优秀小组。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兴趣高涨,很多同学自觉拿笔记录,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广泛参与。经过对比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得以成功的体验。老师再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的一些细节,如做铁丝燃烧实验时,为什么要把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什么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硫在氧气里燃烧和在空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能否把硫燃烧生成的物质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要如何处理?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思考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回答,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他们树立起环保意识、关注社会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做的这几个实验,模仿老师的实验模式自己设计一个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简单实验。学生毕竟刚开始学习化学,能联想到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并不一定很多,如果学生设计实验所需要的物质,老师或者学生本身可以找到,老师可以协助学生完成学生设计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方法。
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瓶雪碧,我问:摇一摇,晃一晃、喝一口,会有什么感觉?请一位学生出台演示,感受有酸味、到会打嗝。紧问道:为什么有酸味、会打嗝呢?什么原因导致?想知道吗?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激起学氧化碳的性质的迫切心情二切入课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对接下来的学习引起密切、持续的关注,为激发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开端。紧接我提出:同学们请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谈你们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有多少呢?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学生能很好地说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简单的化学性质,如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及不能供给呼吸。那如何把不可见的性质变为可见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把不可见的性质变为可见。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教材中的四个实验,并总结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讲到二氧化碳与碱性物质的反应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设问为何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呢?教师给以分析二得出CO2与Ca(OH)2反应生成白色的CaCO3的缘故。之后我再次展示引课的那瓶雪碧(说明雪碧的成分),让学生设计实验如何证明雪碧中含有CO2呢?学生思考、讨论给出多样的方案,之后选出可行方案并让学生上台演示。
最后,我拿出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很多学生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得出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在愉悦的体验中,学生学会了“问题情景-猜想假设-实验探究-观察记录-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知识建构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氧气学习时学生化学学习的知识经验很少,所以学习过程一定是教师主导的,推动着学生前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也要给学生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师演示氧气的性质实验时,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什么,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实验观察间的关系,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间的关系等。在氧气的学习中,学习活动的开放点多放在思维活动上,以学生讨论、回答问题为主,学生的实验活动则以模仿为主。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讨论,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到自主探究成功的成就感,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的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