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长大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长大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前语:1978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我国把独生子女政策定为基本国策。从此,中国社会多了一个新名词――独生子女。而今,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步入成人的行列。他们沐浴着20世纪最后20年的改革风雨,是中国改革开放风雨同舟的同龄人,也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共同成长的一代青年。本篇中,我们将从多个视角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以期能让年轻父母重新审视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观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背景:

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父辈是以“老三届”为代表的一代,饱经磨难的“老三届”捧养了“抱大的一代”。这当今中国最独特的两代人演绎着他们的依存与冲突。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在政治上拨乱反正、教育上重新复兴之际。20年前的中国,正迎接着史无前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深刻巨变。生逢盛世的他们,从问世之初开始,便注定要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然而,从一出生起,他们就面对着世人的议论纷纷,被各种舆论所包围。可以说,在未成年之前,他们早已名声不佳。

1983年3月18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题名为《一大群“小皇帝”》的文章,借用父母之口,第一次给这一代独生子女戴上了“小皇帝”的帽子。

1986年,一篇题为《中国的“小皇帝”》的报告文学再次向中国社会发出警告。指出,中国的独生子女几乎无一例外地患上了“四二一”综合征。这些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养起来的凌驾于家庭、父母及亲属之上“小皇帝”,已遍及千家万户。不久的将来,中国社会将会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皇帝”。

两篇文章的矛头直指中国独生子女一代。

在这个东西文化碰撞交汇、世界经济交融发展的特殊年代,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注定要承受脱胎换骨的裂变与深刻坎坷的反省。在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变革,纷纭复杂,激励残酷,他们或依旧牵着父母的手,或独自雄心勃勃地闯入这个没有组织安排,需要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社会,开始了与他们父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曾经的“小皇帝”,如今的“新新人类”,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演绎着长大的故事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长大

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樊骏的故事

樊骏的父亲和母亲是医学院的老师。樊骏的母亲怎么也不理解,这个怎么看都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却没有过一天安宁的日子。其实,不理解这个家庭的岂止是樊骏的母亲?

樊骏和他父亲最后的合影是在13岁。这对父子,相互间既深深地爱着又深深地恨着。13岁那年,父亲暴打儿子;17岁那年,儿子暴打父亲。父亲把儿子打出了家门,儿子又把父亲打得不敢回家。家庭暴力逐渐升级,也愈演愈烈,但主角发生了错位。家庭暴力的主角由年轻时的父亲,变成了长大成人的魁梧有力的儿子。

樊骏说:“家,我永远不会去了。”父亲说:“我真的绝望了。”长达五年的“热战”,继之八年“冷战”。樊骏的母亲夹在这对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父子之间,左右为难。这对曾经恩爱的夫妻,为爱儿子和恨儿子差点儿劳燕分飞。

樊骏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失望。为了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樊骏选择了出国留学。在父亲眼里,儿子至少三次才能通过雅思考试,而樊骏一次就通过了。父亲感慨:“也许自己真的不了解自己儿子。”

2004年2月8日,樊骏出国走了。临行前,父亲到机场送别。他们终于又坐在了一起。八年来,这对父子第一次坐得这么近。

从此他们将天各一方。这对曾经决心“老死不相往来”的父子,此刻,心中都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失落。

迪迪的故事

十八岁的迪迪心中有一个伟大的追求:他要当世界街舞第一人。迪迪觉得他这一生就是为了当“街舞王者”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丧志”这是中国人对“玩”的传统观念和固有看法。在妈妈的眼里,迪迪跳街舞就是在玩。而迪迪心中却有他自己的想法:“日本、韩国的街舞已经是世界前几名了,而街舞在中国还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过。” 现在迪迪跳街舞已经是华东第一了,他的近期目标是全国冠军。

在迪迪眼中,他的同龄的孩子活得太累,他不想过着那样的生活: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学习,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

在街头,在广场,在酒吧,迪迪和他的同伴们疯狂的舞着。

然而,热闹的街头毕竟不是迪迪的家,破碎的家里有迪迪的单亲妈妈。迪迪最惧怕过年。过年了,妈妈在家里,迪迪在街头,,烟花爆竹中,迪迪舞着“街舞王者”的梦想。

肖睿的故事

肖睿的父亲是个作家,当作家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再当作家,但肖睿却又成了作家。现在知道肖睿名字的恐怕比知道他父亲名字的人还要多。

肖睿七岁写诗挨过父亲的打,中考以差500分的成绩惨重落榜。但肖睿高中期间却写了两本很轰动的书:《校园检讨书》和《一路嚎叫》。

但肖睿没有逃脱高考落榜的命运,也没有逃脱高考落榜后再去做一个复读生的命运――父亲一巴掌把他从签名售书会打回了内蒙古,打回了让他痛不欲生的学校。

父亲说,在中国,高考这座独木桥都要过,再苦也要过!

在他的书中,肖睿对现行教育制度肆意的鞭笞。然而,在父亲的理性面前一切都化作了一声无奈的叹息和走进学校大门的蹒跚脚步……

肖睿说:“人生的一半是麻烦,人生的另一半是解决麻烦。”2004年的夏天,肖睿终于解决了高考这个麻烦,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从此他的人生将翻开新的一页。

丹丹、园园和文文的故事

“北漂”,一个在字典里找不到的词,一个对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充满诱惑的词,一个青春和梦想的代名词。不要说这个社会做梦的女孩太多,因为这个社会造就了太多的明星。文文、园园和丹丹都是追梦的女孩,她们舍弃了温暖的家、父母的爱和固定的工作,来到北京“等戏”。他们的青春誓言是“活着,就一定要留在北京。”

丹丹在北京已经飘泊了三年,三年里丹丹一直住在地下室里。文文刚来北京时也住在地下室。后来还住过小平房、大杂院,现在住在一套与人合租的没有装修的毛坯房里。三个人中境遇最好的大概就是圆圆了,她住在西三环一间一室一厅的单元房里。因为心中有梦,所以生活条件在她们眼里并不是问题。这里只是她们暂时的一个栖身之地罢了。她们想的更多的是将来,她们在乎的是机会。每天,她们都在外面寻找,在这里等待。她们可以一顿不吃饭,但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一天,园园和文文偶然与一个人相遇,她们的命运骤然发生了变化,文文得到了电视剧中的一个角色,园园成了副导演。此时,丹丹是三个人中最落魄的。然而,几天之后,丹丹接到了从前认识的一个剧组主任打来的电话,她也有了自己的戏。

也许她们从此将走向成功。也可能这一切只是暂时的,拍完这部戏后,她们面临的又是长久的寻找和等待。但“漂”在北京的这种状态本身的意义,也许要远远大于她们个人的命运。

……

远离父母的期盼,他们颠覆传统,游离在道德边缘;他们心志高远,独行在嘈杂的社会中。他们抵御着寂寞,享受着孤独;他们张扬个性、标新立异。背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肩负着祖国的神圣使命,他们在沉重的期待中长大。他们让父母骄傲,也让父母困惑。但他们依然这样做着,这样爱着,这样生活着,这样长大。

点评:

面对全国上亿独生子女的人生轨迹,这里仅选了几个独生子女的成长个案。他的代表性有多大?它能否全面、准确地把握独生子女于己、与社会、与中国的历史价值?这都需要时间来慢慢给出答案。但是另一方面,从这里看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虽然如“管中窥豹”,但仍“可见一斑”。

首先,最应当肯定的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并不先前人们所担心的那样,更不是“垮掉的一代”。相反,正如本片编导相里林所说,他们是个性很强,很有主见,很有希望的一代。他们有理想,有追求,而且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上述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整部片子中所选的36位独生子女中,虽然也有依赖性很强、心理脆弱的,然而这仍不能妨碍我们说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是非常优秀的一代。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是中国社会学家中研究独生子女的第一人。从1988年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上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到2002年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陆续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他曾经六次对中国独生子女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早期许多被认为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实际上是这一代儿童(包括独生子女于非独生子女)区别于其它时代儿童的共同特点。而他们走上社会工作以后,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更是与二十年前人们所担心的相反,他们的独立性、适应性都很强。因此,风笑天称,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地为独生子女在早期所表现出的与其他儿童之间的某些差异和问题担忧。随着独生子女年龄的增大和社会接触范围的扩大,加上青春期心理的变化,独生子女将逐渐和父母及成人疏远,而开始向同龄群体靠拢。每一个独生子女所面对的父母、家庭是不同的。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则是相同或是相似的。这些后期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共同性,将逐渐地洗磨掉两类儿童的差异。

当然,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身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故事中向我们展现更多的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毕竟是两代人,生活环境不同,在对待爱情、婚姻、理想等方面两代人之间都存在着迥异的理解。在这些方面,第一代独生子女们明显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的颠覆。而在两代人众多的矛盾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代人的沟通问题。这里,大多数独生子女都不愿意向父母说心里话。除了平常所说的“代沟”、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之外,或许还应该从历史中寻找原因。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大都有这样不平常的人生经历:他们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和“上山下乡”。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得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从内心里希望把自己年轻时失去的东西由孩子来实现。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一厢情愿的地把许多想法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他们强调最好;在工作上,他们强调稳定。而这恰恰是独生子女们所不能接受的。而且,许多父母在向自己的孩子表达这些看法时,往往采用教育的方式甚至是强制的方式,沟通本身缺乏平等性。久而久之,造成独生子女与父母心理上的疏远,不愿意再向父母吐露自己的心声。从而出现了父母们和独生子女们互相都说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尴尬局面。其实,这些问题又何止发生在独生子女们身上。当然,造成两代人沟通困难的原因还有很多,具体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也许一切都不是独生子女们的错,而是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太苛刻。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中国独生子女的生活,其实他们活得很精彩。时代变了,为什么还要用传统来衡量独生子女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