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材施教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材施教在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高中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为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创造条件,语言运用创造机会。从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实施是要使学生“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承认差异,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主要探讨从学生、备课、授课、辅导、作业、测评和评价等方面开展因材施教,构建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提高《科学》课程和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学课程;因材教育;全面发展

一、因材施教在科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一个班级,如果按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平来授课,长期下来必然会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的学习没动力,学生对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不了,根本无法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这就需要探讨产生这种分化现象的根源及其对应的解决策略,让每个学生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都能真正地得到充分、和谐和健康的发展。因此,就必须探索和实践适合于所有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为此,本人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通过近几年来对“因材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在《科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进行了有效应用的探索。

二、因材教学理念有效应用的策略

(一)摸查学生的学习基础,合理进行分层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分层,绝不是简单地将学生按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在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各次检测成绩、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科基础、家庭环境、学习效率的差异和对学科知识的领悟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将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优等生):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扎实,整体素质较高;B层(中等生):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但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波动性大,发展潜力又较大;C层(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欠佳,基础知识不扎实,家长重视不够,经常性完不成作业,纪律散漫、贪玩、较任性,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班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分组时,教师跟B、C组的每位学生都进行多次的交流和沟通,设法避免这些学生有消极想法,使他们认识到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对今后学好《科学》课程更加有信心。

各层的组成人员每学期将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体表现来调整和滚动。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分层备课,确定教学目标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

A层学生:引导并鼓励其进行超大纲、超进度学习;

B层学生:采用诱导、启发的方法,引导其把教材的训练目标一步达到大纲的要求;

C层学生:采取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性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一步或几步逐步地达到大纲的要求。

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尤其要关注的是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层学生潜能的发展这个核心问题。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分层授课,因材施教

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到课堂实践都要坚持与A、B、C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相适应。

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问题的解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要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知识点设计,分低、中、高3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间应区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解答每组题时,要求A层次学生直接解答高档题;B层次学生解答中档题,争取去解答高档题;C层次学生解答低档题,争取解答中档题。

如,在讲授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时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100克稀硫酸溶液中有水80克,有硫酸多少克?

问题2:100毫升10%稀硫酸溶液溶液质量是多少?有硫酸多少克?再加水100克后,溶液质量是多少?有硫酸多少克?(演示实验)。

问题3:在实验室有98%浓硫酸的实验,从瓶中倒出200毫升用于配制稀硫酸。求:(1)若将这200毫升浓硫酸与800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欲配制1000克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多少毫升这种浓硫酸和多少克水?(2)分层质疑,启迪心智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到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反馈,分层纳入知识系统等6个教学环节。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次学生理解本堂课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紧接着进行分层练习,教师分层重点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再进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教师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使各层次学生学得灵活、主动。最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分层反馈和指导,做到统筹兼顾,矫正提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纳入整个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

(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分层作业,提升教学质量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具体要求是:A层次同学除完成教材上的一部分作业外,再提供其一些提高题和思考题;B层次同学的作业要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除完成教材上的所有习题外,要注意同类型题目重复训练的过程;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教材上的基础题,并加强同类型题目反复训练,直至真正搞懂为止。

(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分层辅导,培优扶差

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在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分层辅导。分层辅导包括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主要让其参加动眼、动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优等生主要是培养其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分层辅导上采取了两条措施:(1)对A层次学生的辅导,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一方面主要通过成立科学兴趣小组,组织科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和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2)开展学生间互助辅导,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使自身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分层测评,查漏补缺

分层测评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题分别由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延伸题3个部分组成。(1)基础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分为80分,各层次的学生都要做,C层次学生得80分记作100分;(2)提高题主要是考查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满分为20分,A、B两层次的学生必做,C层次的学生选做,B层次学生得100分记作100分;(3)拓展延伸题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分为20分,A层次的学生必做,B和C层次的学生选做,A层次学生得120分记作100分。

分层测评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身的优势,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

三、有效应用因材教育理念的成效

(一)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有效应用因材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课题负责人撰写的论文《发掘生活资源激活科学教学》和案例《“我的地盘我作主”》均获温岭市三等奖;2007年9月,在温岭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初中科学组二等奖;2008年4月,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获中学学科二等奖等等。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开发。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与各自的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在设计课堂提问、布置课后作业和组织课余自修等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激励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时,C层次的学生可独立地完成例题型、基础训练题;B层次的学生基本上可完成思维型、综合练习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帮助下或跟其他同学讨论后也可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A层次的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难度较大的习题。

学习时,学生不再依赖于老师,而更乐衷于自己去探究,喜欢把自己的发现展现给大家。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多次在省、市获奖,如实验班二(3)班同学对《泽国水质的探究调查》获浙江省二等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材教育理念实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因其赋予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天地和勃勃生机,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心理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各层次学生的成绩、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其教学思想符合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符合客观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原则,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化、课堂教育素质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磊.教学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镇一中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