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争鸣·潮流与经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争鸣·潮流与经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诗宋词无比绚烂,创造了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细细想来,唐诗宋词可算做古代“微阅读”的流行文本,

而四大名著也是从下里巴人一步一步走向阳春白雪——今天的“微阅读”,能否催生“唐诗”类文体,

留下当代的生活记忆,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我们来看两位嘉宾的交锋。

风雅皇帝与落第诗人(正方)

@莫怀北

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法案无疑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网络渐渐和我们的生活重叠在一起,这导致现代人的世界不再单一,包括微阅读的平台。

如果说图书馆、印刷书籍是纸媒的传统范畴,那么微博、短信和手机报就是新型的阅读方式。时至今日,无论在街上、桥下,还是在田野中,只要信号足够好、电池耐用,我们动一动手指就可以横行在微阅读的春天里。有人也许会质疑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文本是否能够成为经典之作,毕竟它们很容易湮没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泡沫中。另一方面,微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低成本的消耗品,比之于大部头的书籍,以KB计算的微阅读文本可以轻易被忽略;比之于小巧的唐诗,用来打发无聊时间的微阅读文本或许没有任何含金量。

这样许多对网络文化怀有悲观妄想症的人似乎找到了微阅读的命门或死穴,他们以为它终究会如过往云烟,消散在时空里。对于信奉唯物主义的我们而言,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不能穿越未来去印证,那么我们可以借古论今,找到时间的佐证,因为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诸位看官,欲知后事,请听我下一个回车键分解。

乾隆是一位喜欢附庸风雅的皇帝,他苦心孤诣地想在诗歌上取得一番成绩。结果他以量取胜,据说存世有万余首诗,直接秒杀陆游,不亚于全唐诗规模。但是这位风雅皇帝的诗大概曲高和寡,大多只能在档案馆觅得踪影,我们能够读到的若不是美化政绩歌颂升平,便是艰深晦涩不知所云。与“高富帅”的乾隆相比,另一位只能算做那个时代的屌丝。这位叫做张继的诗人,在进士落第借宿寒山寺的时候,由于一场“不朽的失眠”,写下了《枫桥夜泊》。全唐诗对张继其人语焉不详,仅存诗一首。按理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掌握泱泱舆论工具的乾隆,可以效仿他的祖父康熙,整一本类似《乾隆诗典》的大手笔,在往事越千年之后,让他的诗进入教科书或课外读本,像鲁迅杂文一样深入人心。可是,我们最终记住的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的《枫桥夜泊》,作为屌丝的张继居然逆袭成功,在瀚如烟海的古典文化中凭借一首七绝占据一席之地。可见,经典的发生机制并不倚靠政治威权或者媒介强势,最关键要看其文本的经典属性。

如果说2009年短时间转帖突破千万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仅仅是一次互联网行为艺术或者贴吧文化狂欢,那么诸如“咆哮体”“凡客体”“甄嬛体”“学长帮忙体”的疯狂流行绝不再仅仅是微阅读经典化的个案,更遑论大跳骑马舞的肥仔“鸟叔”《江南STYLE》风靡全球的微阅读神迹。如果以上仅仅是娱乐文化,难以归为经典,那么桑央嘉措众口吟哦的情诗、汪峰击中时代情绪的歌曲,以及那些同样借助微阅读平台被广而告之的社会呐喊和公民意见等等,已经慢慢进入经典的序列。我们或许只是大时代的小人物,但当娱乐的锋芒收敛以后,历史会重新进入冷静的思考,微阅读的经典价值一定会被后人认同。

微阅读,是时代记忆的片段,只要它具备表达现代人精神状态的方式、还原当下生活的能力和独特的文本价值,并且被信息时代的受众们广为接受,那么若干年之后它必定是经典之作。文化具有自觉性和周期性,也许在一时一刻,或者有生之年,某一个微阅读文本并未成为经典,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经典价值不会被再次重估。在历史的浪潮中披沙沥金确然耗费时日,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的聚能效应。经典的产生与阅读方式无关,史诗《格萨尔》在口口相传中已经成为经典,而千百年前的人们或许以为它只是无人问津的歌谣。

其实,微阅读能否催生经典只是一个伪命题。评判经典的依据是文本本身,无关其他,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必然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而不是某种身份的认同。

2012年11月19日晚

经典不能承受之重(反方)

@丁满

在一个春风和煦的下午,那时你已近耄耋之年,你的孩子或者孙子给你捧回一本书——《21世纪经典文学选》。你高兴之余,冲了一杯馥郁芬芳的花茶,坐在舒服的摇椅上,满怀期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准备品读——《韩梅梅和李雷的爱情故事》……噢,我很想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这是一个缺乏经典的时代。毫无疑问,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但是相较中国而言,全世界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随着莫言获奖,最近一个话题越来越火热,那就是传统文学能否借着诺奖的风重新起航,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很多“大隐隐于市”的名家在这个问题上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说通俗点就是:“快让我们的传统文学重新崛起吧!”

那么现实究竟是怎样的?随着影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传统文学阅读受到了很大冲击,文学边缘化已成为一个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文学的边缘化,在艺术层面上表现为影视传媒的发达,使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为表达工具的文学逐渐被冷落;从学科分类上,科学中心化使得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被大大地推到了冷宫。

今天的人们不会再去津津乐道于某部小说,而是会把目光聚焦在影视明星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下最走红的文学形式已经变为剧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要求现代人还能做到像以前那样有“澡雪精神”,在静静的无功利的阅读中享受精神的慰藉,不能不说有些不现实了。人们喜欢的是短小的、直观的、娱乐性的文字材料,而需要去深入思索的东西,则往往没有什么市场。传统的文学阅读就这样在新的文化潮流中被推挤到了一个尴尬的地位。

但是传统文学阅读的边缘化是否就一定意味着文学的衰落?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媒介也催生了文学的“泛化”。很多以往与文学并不沾边的地方,其实也都有着文学的渗透。比如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语录体”帖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别人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我们都是有身份证的人”,就把黑色幽默、谐音、诙谐与讽刺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以非常直观形象的方式传达出了广大无权无势的平民对一个不是任人唯才而是重出身门第、比拼有没有“背景”和“身份”的时代的自嘲和无奈。

另一个就是“冷笑话”,这是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笑话。如果说传统笑话的逻辑是把“俨然”有意义而实际无意义的价值撕毁给人看,喜剧感正产生在“俨然”的面纱被揭下的那一瞬的话,冷笑话则是把无意义裸地和盘托出,不做任何“俨然”的打扮。于是第一次接触到冷笑话的人,会因为眼前这样一个无稽的东西和自己心中对“笑话”期待的巨大落差而感觉到自己被嘲弄了。但看多了冷笑话,习惯了它的“冷”逻辑以后,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冷笑话,生活中有无数的场景和情节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它的荒谬和无稽,但一切仍须继续。冷笑话不正是这样一个荒谬和无意义的现实的最好体现吗?而人们只有通过自嘲来寻求一点安慰。若说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是人们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是话语蕴藉中的意识形态,难道它们不是吗?在当下这个环境下面,在这种精简、短小的文学形式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正是将自己的情感以戏谑的方式转移到了这样的文学形式中,在笑声中传达了生活在当下的现代人的苦涩。

如果说上面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新的时代下草根文学的发展的话,那么精英文学的状况又是如何呢?当下的中国,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可以大致与西方资本主义积累时期相比,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可以作为文学表达的对象,但今天的中国并没有产生如当年的巴尔扎克等对现实加以深切的关怀和表达的作者。不能要求不是文学专业的读者一定要对相隔了很远的时代的文学作品依然保持兴趣,但如果文学表现的是当下,关系到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的事情,人们一定会予以热情的关注。但看看我们今天享有话语权的作家们,几乎难以谈及拥有对现实的敏感和独立的精神与人格,他们往往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附庸,在官本位的文化里失去了作家最重要的职业道德。

事实上,即使是影视作品,又有多少真正认真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人生的作品呢?而大众是没有选择权的,于是那些简单、直观、娱乐性的东西便自然地占了上风。文学的边缘化,其根本缘由就在于享有话语权的作家们以华丽不实的词藻、没有责任心的歌颂之作,败坏了文学的形象。他们的露脸在人民心中激起的已不再是对美的享受和情感认识上的共鸣,而是嬉笑怒骂和嘲讽。因此,文学阅读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学自身的堕落。自由、独立、民主等等,这些作为人文学科、自由的艺术的核心灵魂的价值的衰落,更是文学的边缘化之外,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忧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