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研究生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和管理学科的新情况需要一套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本文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个指标进行归纳,设置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利用对某大学管理学科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评价了研究生的总体创新能力和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变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116-06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照搬西方管理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我国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具有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国家也在有意识地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因此,对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也理应作出调整。我国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遭遇的瓶颈,归根到底是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国内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做了一些研究。李晓娟总结出提高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包括注重创新品格、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科研实践、开展学术交流以及严把学位论文选题及评审关。杨春梅、陶红认为需要通过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和采用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李海波、董维春认为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自由的学术氛围需要通过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来实现。已有研究多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实证研究稀少,研究的客观性不足。此外,国内学者还没有专门针对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与管理学科研究生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不相称,更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本文将借鉴其他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尝试构建管理学科研究生评价体系,并结合某大学管理学科的具体情况,对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能力难以用精确的数值来衡量,因此给测定带来了难度。实践和经验表明,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科研行为和科研业绩来体现。本文拟定了以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一级指标的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下又设置了二、三级指标(见表1)。其中,创新基础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成绩和课外阅读情况来体现。专业课学习是研究生从学习知识到开展科学研究转换的重要阶段。通过专业课学习,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能够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搜集、处理和阅读能力,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将课程成绩划分为专业基础课成绩和专业选修课成绩。课外阅读是研究生完善知识体系,把握学术动态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包括阅读专业著作与阅读中英文期刊。
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是科学研究的直接产物,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在设置的三级指标中,既有体现量的指标(数、参与项目数),又有体现质的指标(所在期刊级别、参与项目级别),还有体现参与程度的指标(作者顺序、项目报告贡献排名)。
学术交流能力也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术会议场所是一个富有民主气氛的场所,研究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术交流,一方面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成果,让同行了解、评价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学会怎样评议科研工作。由此可见,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高级形式,参加学术会议的次数、级别、学术会议投稿及被录用情况间接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来体现,在这两个二级指标下也从量、质和参与程度三个方面设置了三级指标。
(二)指标权重系数设置
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之间既存在质的关系又存在量的关系。指标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已经解决了各个指标之间质的关系,剩下的量的关系需要通过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来实现。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设置各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某大学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为弄清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对象为某大学管理学科各年级研究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硕士研究生227份、博士研究生20份(只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与企业管理两个博士专业),工商管理硕士(MBA)40份。回收问卷296份,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总数为288份,有效率为97.3%,问卷总体的有效性良好,数据较为完整,同时调研涉及管理学科的多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专业)(见表2),使调研效度大大提高。
本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量化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形式,各项指标的测度采用五分制。严格的五分制形式为最终的计算与总结奠定了基础。依据以上赋值,通过计算,最终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总体得分为0.65。具体到一级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得分为3.46,知识创新能力得分为0.64,学术交流能力得分为0.25,创新实践能力得分为0.26。第一项指标得分相对较高,后三项的得分很低,这表明研究生具备了较强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扎实,课程学习成绩良好,但是在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较欠缺。
博士生作为高一层次的科研人才,优势显而易见。博士生的总体得分0.77高于硕士生的0.63,具体到一级指标,博士生的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比硕士生高,在创新实践能力上博士生的得分低于硕士生,说明博士生将大多数时间放在了理论研究和科研项目上。
工商管理硕士总体得分只有0.17,具体到一级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得分为2.6,明显低于科学学位硕士,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基本为零。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硕士与科学学位硕士的明显不同。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科学学位研究生设计的,而对工商管理硕士创新能力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要凸显工商管理硕士的特点和不同的培养目标。
具体到研究生个体,如图l所示,大多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分数偏低,在0.5以下,个别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在3左右,处于分数中间位置的研究生权重不大,导致研究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分数偏低。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具体指标分析
1.课程成绩
调查显示: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大约90%的研究生平均成绩都高于80分,无不及格学生。从创新能力评价的得分也能看出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表现良好,总体得分4.01,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达到3.96和4.21的高水平。说明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的学习,研究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2.阅读专业著作情况
总体来看,研究生平均阅读专业著作数量偏少。70%以上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专业著作数量少于4部,甚至还有4.76%的同学从未读过专业著作。博士研究生每学期阅读的专业著作数量明显较高,60%的博士生每学期专业著作的阅读超过5部,而只有25.85%的硕士生每学期专业著作的阅读超过5部。在硕士研究生各个年级内,每学期阅读专业著作的数量差别不大,阅读数量普遍偏低。从得分看,阅读专著的3.03分是创新基础能力中得分最低的一项。
3.阅读中英文期刊情况
调查显示:32.85%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的中文期刊数超过20篇;接近70%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数量超过10篇;10%以下的研究生阅读数量低于5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学科研究生阅读英文期刊兴趣却不高,接近15.69%的研究生从不读英文期刊;每学期阅读数量低于或等于4篇的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70%;每学期阅读英文期刊7篇以上的研究生不足18%。
将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发现:20名博士生中,18人每学期阅读中文期刊数量超过20篇,15人每学期阅读英文期刊数量多于7篇。博士生阅读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的得分分别达到4.89和4.53的高分。硕士生在阅读中文期刊数量方面表现较好,超过65%的硕士生每学期阅读数量在10篇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0.63%的硕士生不阅读中文期刊或阅读数量低于5篇。在阅读英文期刊方面,硕士生表现较差,接近17%的硕士生不读英文期刊,只读1至2篇的硕士生占到了32.28%。
4.学术论文
在总共287份问卷中,共有24人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6篇。从总量上看,这说明管理学科研究生发表过论文的人数很少,评价得分只有0.78。在发表的56篇学术论文中,发表在EI、ISTP、CSSCI来源期刊上或被国内、国际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有27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13篇,剩余16篇发表在国内普通期刊上,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署名绝大部分排在第二及以后,而在普通期刊上则多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这说明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对学术论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发表的56篇论文中,博士生发表了25篇,每个博士生平均发表1.25篇;硕士生发表了31篇,平均每个硕士生发表0.12篇。博士生数量明显多于硕士生。
5.科研项目
共有25名研究生参加过科研项目,总共参加了34人次,可见管理学科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的人数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数都很少,评价得分只有0.5。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有8个,省级科研项目23个,校级科研项目只有3个。从参加科研项目的程度看,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大部分排名在第八作者以后,主要从事文献查找、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性的工作。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参加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上差别不大,但在科研项目的贡献程度上差别较大,博士生大多是科研报告的第二至第八位作者,而硕士生几乎全部在第八作者以后。
6.学术交流能力
只有11人参加过17次各类学术会议,其中,6次国际会议,6次全国会议,5次全省会议;在17次学术会议中,共投稿9篇,被会议录用8篇。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2次,全国会议6次;投稿4篇,被录用4篇。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4次,全省会议5次,投稿5篇,被录用4篇。从评价得分看,参加学术会议得分只有0.25分,硕士生低到0.16,博士生略好,也只有0.5分。
7.科技创新竞赛情况
共有10人参加了13次科技创新竞赛。除一次为全省科技竞赛外,其余全是全国科技竞赛,主要是“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13次科技创新竞赛中,共有8人获得各类奖励10人次,其中,8人次是省级奖励,2人次是校级奖励,没有国家级奖励。博士生有1人参加过1次全国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一项省级奖励;其余科技创新竞赛都为硕士生参加。
通过分析,管理学科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呈现以下特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人数少;参加竞赛种类单一;所获奖励级别不高。从评价得分看,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级别和获奖情况的分数分别只有0.10、0.23和0.20,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得分最低。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限制了参与科技竞赛的得分情况。
8.参与社会实践情况
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主要从企业实习和学校假期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反映。在企业实习方面,管理学科研究生有38人参加过56次企业实习。在假期社会实践方面,有6人参加了6次学校假期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得分是0.45分,而参与社会实践的得分只有0.07分,博士生的两项得分更是低到0.11和0.05。可以看出,管理学科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不容乐观。
四、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变革对策
(一)重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使研究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深厚宽广的基础,而交叉学科的课程能够为研究生捕捉科研创新点提供良好的机遇,激发创新思维。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表现比较突出,基础课成绩平均较高,因此,更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善,拓宽研究生涉猎的知识面。
首先,为了统筹研究生教育资源、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可以提供全校范围的选课修,尝试博士生和硕士生共同参与的联合课堂。其次,实施校际合作,在相关学科和专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目前开展的研究生国内外访学项目无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再次,建立各个专业经典文献与最新文献的机制,增强外文文献的检索能力,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为研究与创新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样的考核评价激励方式
现行的研究生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或撰写学期论文形式,简便易行,但往往不能很好地考察一些应试能力差但创新意识强和动手能力好的研究生的潜质,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发现。建议根据管理学科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察方法,如期末考试、科研论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理论、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以此促进研究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上,应大力推行能充分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方式,学校应设立相关的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具有创新的科技活动,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的综合考核体系之中,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育人环境和优良氛围。对于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研究生,要进行表彰与奖励。对于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的课程。
(三)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论坛,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的报告。这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开阔眼界,而且能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学会独立思考,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使研究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其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其次,为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机会,使研究生了解承担科研项目的程序,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参与科研项目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灵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组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队伍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创新、具有较强责任心、享有一定学术声誉、站在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只有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掌握学科最新动态,立足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另外,要实行研究生指导方式的变革,克服单一导师制的缺陷,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和导师组的作用,利用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加强协作沟通,发挥集体优势和集体智慧。通过与国内外院校合作,聘请外籍教授、科研院所与企业中相关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五)构建研究生实践平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研究生实践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为了训练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从而使研究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例如在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建成模拟企业训练中心和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同时建立一支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另外,还应结合管理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实习场所,采用不同的实习方式,不断加深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各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