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应该成为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应该成为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把锁,面对每一把把不同的大锁,教育应该是一把把对症的钥匙,打开每个孩子的心灵。虽不能至,但向往之,这永远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学生;心灵开启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12-2

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诟病颇多。种种功利思想左右教育,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一切的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屡见不鲜。这样的教育苍白无力,甚至是一种对孩子的伤害。更多的时候,教育是在充当铁杆角色。曾有人戏称,如果乔布斯生在中国,最终的结果有可能只是到某家工厂打工,肯定一事无成。著名教育家于漪这样谈教育的重任:“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每一位教育者都有责任,对教育进行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责任在哪里?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认为教育应该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这把“钥匙”应该富有人性、充满个性、永葆童真。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教育应该是一把充满“人性”的钥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成长、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教育首先做到的是要“目中有人”,关注学生为人的情感,要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来看待和教育!把学生的人格、感情、要求放在应有的位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尾部有一篇供学生阅读的短文《苏珊的帽子》。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二年级小女孩苏珊,因体内长了肿瘤、接受了三个月的化疗,结果头发都了。她发愁以后的生活,当她回到学校,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戴了一顶帽子会引起大家不一样的眼光。可是,使她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她忐忑不安的心安静下来了,灰溜溜的情绪一下子飘散了。原因是在就在苏珊返校前,她的老师海伦和蔼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漂亮越好!”日子如此一天天地过去,苏珊常常忘了自己戴着帽子,同学们似乎也忘了。

相信很多人读罢这个故事,都会感觉心理流过一种暖流。海伦老师仅仅只是要求孩子们戴上漂亮的帽子而已,仅是这一善意的举动,消除了苏珊的心理恐惧,也让苏珊和苏珊的同学们收获了多么丰富的精神财富。在校园里,经常发现教师要求学生该做什么,很少关心学生想什么,要什么;甚至有教师高高在上,一切都是老师说的算。在班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认为一切都好,却从不在意他们其他的缺点。学校教育一切出发点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却从来不关心孩子们快不快乐。一个人只有在被尊重,被关爱的环境下生长,才能学会尊重,关爱别人。教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功利,不是为家长需要,学校更不是企业,不是工厂,学生是一个有情感的人,身心应当得到全面发展。“成人”比“成材”更重要!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成长、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应该是一把充满“童真”的钥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拥有一颗“童心”,是一个人最大的人生财富。特级教师吴非在《让我们回到童年》中有这样一句饱含深意的话:“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教育要充满童真,充满童心,给孩子创造童真的世界。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校园环境建设,要富有童趣。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要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童话比赛、读儿童书、排演儿童剧等活动让孩子们的童心得到彰显。教师上课也要“让课堂充满童趣,上孩子们喜爱的课”,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孩子们互动、交流,改进教学方式,用孩子的目光看他们的世界,用童心体味他们喜怒哀乐。最为主要的是在乎孩子的情感。陶行知说的好:“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教育应该首先在乎孩子们在乎的东西,任何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孩子们的情感。

除了要保护孩子的童心,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者更要有一颗童心。明代思想家李贽在他的《童心说》里说到“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的确,成为真人才能做出真事,何况每天面对的“真人“,更要求教育者永葆童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学校里,乔治老师接过一个后进班。这些孩子很调皮,爱捣蛋。乔治上第一堂课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讲一些规则,也没有摆出严厉的样子,让学生望师生畏。而是跟学生一起做游戏,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乔治老师对学生说:“孩子们,如果你们能认真学习,取得与其他班级一样好的成绩,我就去吻校外放牧场里的一头猪。”听了老师的这句话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有个调皮的孩子问道:“老师,这是真的吗?”乔治老师接着说:“是真的,而且我要吻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这让孩子们对那一天的到来充满热望,他们都希望亲眼看着老师去吻那头大母猪!

从这一天开始,班级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学生也会提醒他说:“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猪吗?”贪玩的学生一经提醒,马上收了心,认真学习。一个学期过去以后,全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圣诞节前夜,学生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乔治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他带着全班学生穿过公路,来到放牧场,轻轻吻了那头大母猪。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一方面我们为乔治老师高明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另一方面我们也从中看出了乔治老师的成功的秘诀正是由于他有了一颗童心。像这样的老师,才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一个有童心的人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三、教育应该是充满“个性“的钥匙

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性。早在二千年,有一段关于孔子的故事便生动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有尊严的学生。只有自由发展的学生才可能成为栋梁之才。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值得骄傲的地方。每一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所以知觉、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不一样。不同的个体按照相同的模式进行教育,要求每个孩子都这一样,这显然不可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最主要的是学生的个性能够自由的发展,教学应该挖掘孩子们一切潜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像个孩子”更要让“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成为学校的主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应当是第一要务。让孩子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善于发展别人的长处让教师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们有更的机会展示自己,证明自己!

现在教育倍受指责的地方也正是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其往往用成绩、用升学这一把杠杆衡量一切孩子。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这和当今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有很大关系。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自由发展,还需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应该努力改变自己,时时记得,教育应该是充满“个性”的钥匙,做个真正的农人,耐下心来,看孩子慢慢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的上的露水,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教育应该是一片富有人性的土地,舒展一饱含理想气息的天空。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曾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应该是让学校成为点化和润泽生命的诗意栖居地,让学生在健康中自由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