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联合复方青黛丸治疗玫瑰糠疹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联合复方青黛丸治疗玫瑰糠疹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复方青黛丸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 mg/次,3次/d,复方青黛丸6 g/次,3次/d。对照组40例,单一口服复方青黛丸,6 g/次,3次/d。两组均外用本院自制尿素维E软膏。连续用药2周为一疗程,未愈者再用1疗程。嘱用药后2、4、8周复诊。结果 第1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为6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5,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均未做特殊处理。结论 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联合复方青黛丸治疗玫瑰糠疹疗效较好,能缩短疗程,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 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 复方青黛丸;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年人,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笔者所在科2007年9月~2010年6月应用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联合复方青黛丸治疗玫瑰糠疹45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5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根据症状均符合玫瑰糠疹诊断标准[1]。年龄18~47岁,无胃部不适、消化不良、高血压、糖尿病等。排除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损害者,1个月内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17例,女27例,年龄18~47岁,平均24.8岁,病程1~8周,平均1.8周。对照组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18~45,平均25.8岁,病程1~8周,平均1.6周。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商品名:天晴甘平,正大天晴公司生产)150 mg/次,3次/d,复方青黛丸6 g/次,3次/d;对照组口服复方青黛丸,6 g/次,3次/d。两组均外用本院自制尿素维E软膏。连用2周为一疗程,未愈者再用一疗程,服药后2、4、8周复诊。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患者的自觉症状(瘙痒)和体征(丘疹、红斑、脱屑)进行客观评价。采用四级评分:0为无,1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95%,显效为疗效指数≥60%,好转为疗效指数≥20%,无效为疗效指数<20%。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1、2疗程后结果见表1、2。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轻度腹痛、腹泻,停药后症状均消失,未做特殊处理。

3 讨论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春秋季好发,多见于青年人,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玫瑰糠疹的发病可能与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有关[2]。国内研究认为,细胞间的黏附因子(TCAM)-1在玫瑰糠疹患者的皮肤血管内及细胞上的高表达,参与了玫瑰糠疹的炎症

反应和患者血清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TC)水平增高[3]。祖国医学认为,玫瑰糠疹的病因为外热内蕴,外恶风邪,热毒凝结郁于肌肤所致。玫瑰糠疹虽有自限性,但不积极治疗,常会使病情迁延,少数患者甚至经年不愈。

对于玫瑰糠疹的治疗,以对症治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为主。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天晴甘平)主要成分α-甘草酸二铵和磷脂酰胆碱的脂质复合物。α-甘草酸二铵通过抑制磷脂酶A2(PLA2)的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在起始阶段的代谢水平,使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生成降低,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它对肝脏内的类固醇激素代谢酶(Δ5β还原酶)有强亲和力,抑制类固醇在肝内的失活,从而减缓类固醇的代谢速度,使其作用增强。所以甘草酸二铵具有抗炎、类固醇样作用和抗变态反应作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中两种成分协调作用,被消化道吸收更好、靶细胞结合更高、安全耐受,抗炎、抗变态反应类固醇样作用更强,临床疗效更显著。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天晴甘平)从理论上为治疗玫瑰糠疹提供了依据。祖国医学在治疗玫瑰糠疹中,复方青黛丸是传统用药,其主要有青黛、马齿苋、土茯苓、紫草十几味中药组成,具有抗炎、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化瘀消斑的作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联合复方青黛丸治疗玫瑰糠疹,较单用复方青黛丸疗效更明显,缩短了疗程。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5,P

参 考 文 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775-776.

[2] Chuh AA,Chan PK,Lee A.The detection of human herpesvirus-8 DNA in plasma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inpatients with pityriasis rosea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6,20(6):667-67.

[3] 王爱学,李玉平,胡玉贤,等. 玫瑰糠疹表皮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2):77-78.

(收稿日期: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