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注重初中化学实验 打造化学精品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重初中化学实验 打造化学精品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化学兴趣、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上好实验课是化学教师的工作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因此,注重探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性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 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思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的教材,教师只需要针对实验现象适时地做出点拨,就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去思考其中隐含的化学现象,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得到新的感悟,达到质的飞跃,使他们逐渐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优化最佳实验方案,能使原来困惑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积极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主动观察探究,尽量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思维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以培养创新意识的求异思维。

如去年学校盖教学楼,校园内到处是一堆堆的戈壁石。一次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在收拾实验用品回仪器室的途中,一个学生随手将用过的废液倒在一堆沙石上,顿时沙石上直冒气泡。学生问这是怎么回事,笔者就启发道:“你们想想,能和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该气体你认为最可能是什么?”“二氧化碳。”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笔者又问:“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碳的物质应该属于哪类?”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笔者建议他们利用网络搜索,整理好答案后再回答。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的首要前提。

2 实验中的新探索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是发现问题、寻找规律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亲自去探索,这是查明问题的关键环节。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使创造的新灵感和独到的新动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其独具特色的功效。比如在演示课本上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把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滴入盛有氯化亚铁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到立即出现灰色沉淀,过一会儿又变成红褐色沉淀。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疑问:为什么没有见到白色沉淀?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探究原因:+2价态的铁离子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3价态的铁离子。如何操作才能得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呢?学生可能会回答:“没有氧气或空气的条件下。”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滴管伸入盛有氯化亚铁溶液的试管的液面下慢慢挤出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现象与前面操作现象一样。为什么不能得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合理且易操作的实验方案。

3 改演示实验为设计实验

改演示实验为设计实验的教学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这一改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事实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除了有现成的操作步骤外,一般还有明确的结论。这对那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而言,再做这种实验,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没有多大帮助。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些实验做一些改进和补充,不仅完成课本实验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4 加强实验的定量性

从量的角度去考察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是实验研究的较高层次。中学化学实验中,一般进行定性实验,而较少进行定量实验。但如果长期不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研究,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习以为常地把一些并不完全正确的知识默认下,造成创造性思维的敏锐性降低,在初中阶段不适于引入量的变化对化学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影响。

如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实验:1)把一定浓度的盐酸往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把饱和碳酸钠溶液往盛有一定浓度盐酸的试管中滴加。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感性认识:同浓度的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操作程序不同,不一定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这种半定量实验的引入,会使学生抽象出一种理念:物质间的反应可能因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产物。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化学实验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